珍妃(1876年2月27日—1900年8月15日),他他拉氏,出生于北京,满洲镶红旗人,原任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
珍妃乃清光绪帝载湉之妃,出身名门,年少时拜翰林院编修文廷式为师,略通文史。光绪十四年(1888年),她与姐姐一同入宫,姐姐封为瑾嫔,后晋为瑾妃;她封为珍嫔,后晋为珍妃。珍妃贤良聪慧,才貌双全,尤以新潮思想为光绪压抑的生活增添了些许欢乐。
1888年,年仅十三岁的他他拉氏与姐姐一同入宫,被慈禧相中,后她被封为珍嫔,姐姐封为瑾嫔。光绪二十年(1894 年),二人同时晋封为妃。
珍妃与姐姐自幼被父亲长叙托付给伯父长善,于广州长大。珍妃聪颖乖巧,模样伶俐,伯父对其宠爱有加。在与长善相处过程中,珍妃发现伯父虽出身满洲,却对汉文化极为痴迷,闲暇时,除阅读经书,还喜与汉人中的名士交好,于式枚和文廷式便是家中常客。尤其是文廷式,身为科举时的榜眼,深得长善赏识,交往深厚后,他承担起了年幼的珍妃、瑾妃的教育之责。
文廷式是一位具有开明思想的教育者,珍妃听课之时,发觉这位老师与以往伯父请来的私塾先生大不相同,所授内容并非女子的三从四德之类。有如此宠爱自己的伯父和思想开明的老师,珍妃萌生了众多新思想。她知晓身为女性,并非仅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一种生活方式,还有另一种令人向往的自由生活可选,每每想到此,她便兴奋不已。
珍妃十岁时,长善卸任广州将军,一家人返回北京。彼时社会,新思想暗潮涌动,然人们普遍认为女性的上佳选择是入皇帝身边,成为妃嫔,尽享荣华。数年后,宫中选秀女,珍妃与姐姐皆入选。珍妃初入皇宫,对宫中生活倍感新鲜。
珍妃曾听闻,皇上选妃时,原本中意江西巡抚德馨的二女儿,然慈禧唯恐其日后抢了皇后风头,直接将德馨的两个女儿排除在外。身为皇帝,不仅无法掌控国家治理之权,连自身婚姻亦无法自主,珍妃心中对自己的丈夫不禁生出几分怜悯。
珍妃聪慧有能,容貌出众。初入宫时,未卷入人事纠葛,这位姿容秀丽、气质超凡的女子,为沉闷的紫禁城注入了清新气息。年轻的光绪帝本就不喜慈禧为其挑选的隆裕皇后,讨人喜欢的珍妃出现后,光绪情不自禁地将情爱倾注于她。珍妃入宫时年仅十三岁,擅长书画、下棋,尤喜与光绪玩“易装”游戏,女扮男装的她颇具英气,光绪与她相处愉悦,对她更添疼爱。
实际上,珍妃初入宫时,就连慈禧也颇为喜爱这个活泼俏丽的小姑娘,似在其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称赞她的欢笑为清冷后宫增添不少活力。珍嫔的大字写得出色,为此,慈禧太后对她颇为满意。逢年过节,慈禧甚至让珍妃代自己写“福”“寿”字,用以赏赐大臣。慈禧得闲时亦喜至中南海、北海、颐和园、圆明园、静宜园等处散步休憩。多数时候,也让珍妃相伴,或许正因珍妃的天真无邪,让这座幽深皇宫多了几分难得的欢笑与快乐。
珍妃入宫时,摄影术已传至中国,然皇宫禁止此项活动,相机被视为“西洋淫巧之物”,认为照相会吸人魂魄,被照者会损寿,尤其摄影师面对皇上、皇后及妃嫔对光,乃大不敬的犯上之举。然而,珍妃无视这些规矩,她钟情摄影,甚至偷偷从宫外购入一架相机,瞒着慈禧太后,私下研究摄影,却未料到这正酝酿着一场灾祸。
当时的珍妃年少,对一切新鲜事物皆充满好奇,平素不仅给自己照相,也为他人拍照,甚至将摄影之法传授给光绪及不少太监。珍妃本就喜爱“易装”,照相时更是兴致勃勃,存有诸多男装照片。
她想到照相机在当时的中国实属稀罕之物,便用自己的积蓄,差遣身边名为戴安平的太监,在东华门投资开设一家照相馆,如此既能补贴零花钱,又可继续追求爱好。
但不久此事传入宫中,被隆裕皇后知晓,本就将珍妃视为仇敌的她当即向慈禧告状。其实,慈禧自身亦喜爱照相,现存其相片远多于珍妃,照相之事本身并未令她过多反感。关键在于,珍妃竟敢背着自己在外开设照相馆,她认为此乃宫嫔不应为之事,珍妃此举乃恃宠而骄,全然未将自己这位太后老佛爷放在眼中,实乃大不敬之行,遂对珍妃大为不满,斥责其违背祖宗家法,将其狠狠责骂一番,并将开照相馆的太监戴安平当场打死。此后,宫中人人谈及“照相”皆色变,此事亦成为珍妃宫中命运的转折点。
有一回,光绪兴致突发,赏赐珍妃乘坐八人抬的大轿,不巧被慈禧撞见,慈禧不仅痛斥珍妃一番,还为警示珍妃,命人将轿子瞬间拆毁。此事本因光绪而起,光绪得知后颇为不快,后来,隆裕为此事在光绪面前数落珍妃的不是,光绪恼怒异常,将怒气皆发泄于隆裕身上。据后来一位刘姓宫女回忆,光绪为此事甚至动手打了隆裕。
如此一来,珍妃愈发遭隆裕怨恨,且慈禧知晓后,愈发觉得珍妃对皇帝产生不良影响。不久,光绪用库存的珍珠和翡翠制成一件颇为华丽的旗袍,悄悄赠予珍妃作为礼物。未料珍妃私下穿着它与光绪在御花园散步时,不巧又被慈禧撞见。因依珍妃在宫中的身份等级,身着如此贵重服饰实属僭越。慈禧不仅当即命太监脱下珍妃的这件外衫,还“赏”了珍妃三十大板,旨在让珍妃知晓自己的厉害。
1894 年,慈禧六十大寿。为庆寿,慈禧特许后宫诸位嫔妃晋升一级,珍妃和姐姐瑾妃当时尚在嫔位,遂借此机会于该年十月晋升为妃。然而正式册封之日未到,便发生了一系列令珍妃蒙羞受辱之事。
有一人叫耿九,欲谋取粤海道官职,另有一人叫宝善,欲花钱赎罪,他们将目标锁定为与珍妃关系亲近的两个太监——王长泰和聂德平,贿赂这二人,期望其能让主子珍妃寻机在光绪面前美言几句。珍妃彼时手头缺钱,又不谙世事,在太监的游说下,未深思此事的严重后果,便一口应允,实则此乃她一生中大错特错之事。
此事过后,珍妃尝到卖官的甜头,愈发不可收拾。1894年,珍妃又为玉铭谋得四川盐法道的官位。依当时规矩,新官外放时,皇帝需召见一次。光绪召见时问玉铭曾于哪一衙门当差,玉铭竟答为木厂,光绪惊愕不已,要求玉铭当场写下过往经历,玉铭竟写不出几句,光绪大失所望,只得另下旨,称新授四川盐法道的玉铭,在皇上询问其公事时,所答表明其无力胜任此职,故不再授予。
实则在清代,卖官鬻爵并非全然见不得光、须暗中进行之事,政府对此予以许可。清代选官有三种途径:荫封、科举、捐纳。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朝正式颁布此制度,此后历朝沿袭,因捐纳获官者日渐增多。直至1901年,清政府方下令禁止此行为。
捐纳得官者并非皆无才无德之人,诸多著名人物皆有此经历,如著名文人李慈铭,于洋务运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华衡芳、徐寿、李善兰、郑观应、薛福成,乃至在甲午战争中牺牲的爱国英雄、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就连“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杨深秀,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家徐锡麟等,皆是通过此途径步入仕途。
而珍妃卖官事件的关键在于,她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了以慈禧、李莲英为首的政治集团的利益。清代的胡思敬所著《国闻备乘》记载了这般一事:慈禧欲为李莲英的四个养子谋官,结果刑部尚书总是回复 “补缺当遵部例”,并称即便有官位空缺,也仅是“乌布”这类低级职位。而通过珍妃办事之人,最终却能在光绪的作用下,谋得清代正四品的“道员”之职。
此事被揭发,慈禧对珍妃自是愈发厌恶。依规矩,犯错嫔妃交由皇后严加处置,珍妃遂被囚禁于宫西二长街百子门内牢院,由太监总管严密监守,自此与光绪隔绝,再无相见之日。珍妃被囚的小院本是侍从下人居住之所,珍妃被关入后,正门紧闭,内务府还贴上封条,珍妃居于北房三间最西一间,被反锁屋内,吃饭、洗脸等皆由下人从一扇活窗中端进递出。珍妃所食仅为普通下人之餐,平素被“封口”,不准与任何人言语。每逢佳节或初一、十五,这些本应欢乐的日子,看守她的一位老太监便代表慈禧对她大肆责骂。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战败及近代著名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令光绪帝痛苦万分。一番思索后,光绪对维新思潮期望渐增,其言谈中无不透露出希望大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通过改革走向富强,本就崇尚新思潮的珍妃知晓后更是激动难抑。珍妃曾受老师文廷式维新思想影响,私下与光绪讨论时,建议光绪采纳主战派意见,鼓励光绪在国家治理上积极发声。这无疑是与慈禧针锋相对,令本就厌恶珍妃的慈禧对其恨之入骨。
1898年,慈禧发动政变,再度垂帘听政,维新党人成为其屠戮目标,光绪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珍妃亦被幽禁于皇宫景祺阁的冷宫。珍妃受尽慈禧迫害,完全丧失人身自由,还遭受酷刑折磨。然深陷痛苦的她始终心系光绪帝,光绪亦牵挂着她,在太监协助下,光绪多次于夜晚偷偷前往北三所,与珍妃隔窗相对而泣。二人患难与共,相互鼓励,坚强求生,期盼出头之日的到来。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仓皇逃出京城。出逃前,匆忙召集后妃至宁寿宫,原本被囚于北三所的珍妃亦被唤出,此时的珍妃已被囚禁三年,蓬头垢面,形如行尸走肉。
慈禧见此状的珍妃,怒言:“至此关头,你仍装模作样,洋人进城,你岂能活命?速换衣离开!” 珍妃道:“皇阿玛可外出躲避,就让皇上与我留下,设法与洋人交涉,以保大局。” 慈禧顿时怒不可遏,责骂珍妃:“你这贱妇,死到临头还敢胡言乱语,快将她扔入井中!” 此时的慈禧怒发冲冠,难以自制,道:“即便皇上也救不了你性命!来人!速速将她扔下!” 于是珍妃被两名太监架至顺贞门的井前,头朝下被扔入井中,随即井口被封堵。
关于珍妃之死的另一说法。据后人回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沣,目睹了珍妃死时情景。载沣对珍妃怕死而跪地求饶的说法极为蔑视,称:“珍妃乃有气节之人,绝无可能做出如此苟且偷生之举。” 同时他指责崔太监将珍妃裹毡,因太监动手裹毡,难免触碰 “玉体”,有悖礼法。慈禧此人心肠歹毒,何种恶事皆做得出来。庚子之变,她将珍妃叫来,道:“如今外国军队即将入京,帝后西逃,无法带你一同。你年轻貌美,洋人必加凌辱,如此你将有愧于列祖列宗。为保名节,不如死在皇帝面前,让皇帝安心。” 慈禧言罢,手指井口。一时寂静,众人皆屏息。然珍妃却昂首挺胸,一言未发,转身径直走向井口,头朝下投入井中,年仅 24 岁。
自古以来,宫廷政治无时无刻不危机四伏。慈禧太后虽凌驾于天子之上,亦非无所忌惮。庚子之变中,其一大直接压力来自北京的外交团,在各公使夫人面前,将儿媳妇推下井的恶毒之举自然不可示人,她须扮作慈祥和善的老国母,方能与外国人打交道。
慈禧西狩回銮后第三日,宣称当时无意将珍妃置于死地,仅是气话。乃崔玉贵一意孤行,非要将珍妃扔下井。还惺惺作态地命人打捞珍妃尸体,追封为皇贵妃,初葬于恩济庄的宫女墓地。
1913年,即民国二年,四十五岁的隆裕皇后去世,与光绪合葬景陵。瑾妃此时已晋升为皇贵妃,对宣统而言,太后之位空缺,瑾妃遂成为他必须尊崇的皇太贵妃。瑾妃掌控宫中事务大权,借此机会将妹妹珍妃从宫女墓地迁葬至光绪景陵妃嫔园寝。瑾妃还为珍妃立碑,也算为妹妹的芳魂稍作慰藉。瑾妃更在珍妃葬身之井旁设立一小灵堂,将珍妃的牌位供奉其中,并在灵堂上悬挂一额纸匾,书 “精卫通诚”,赞颂珍妃对光绪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