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局长请回答

为深入贯彻落实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展现各省(区、市)生态环境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积极作为与成效,即日起,部官微开设“厅局长请回答”栏目,邀请各省(区、市)生态环境部门厅(局)长分享工作经验、畅谈工作思路。今日推出“福建篇”~

治理和保护闽江,是2024年最具挑战和难忘的事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许碧瑞

问:可以分享一下2024年的工作亮点吗?请重点说一两项工作。

2024年,福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亮点可以用几个标志性的指标来体现。

一是地表水质指标,主要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首次达到100%,其中优质水比例77.1%、首次达到3/4以上、提升8.5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标;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92.6%、首次达到90%以上、提升3.9个百分点。

二是空气质量指标,设区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PM2.5浓度19.7μg/m3,优于全国平均水平9.6μg/m3,居全国第3位。

三是美丽中国建设方面,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新获评2个国家美丽河湖、2个国家美丽海湾;累计已获评44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国家美丽河湖、5个国家美丽海湾。

四是执法监管方面,深化监测监管执法联动和省直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连续10年联合公安机关开展“清水蓝天”专项行动,坚持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相统一,推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成为国家开展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成效考评以来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三的唯一省份。


△图为筼筜湖 张奇辉摄

问:2024年遇到最难忘的事件是什么?

治理和保护闽江,是2024年最具挑战和难忘的事。闽江是福建省的“母亲河”,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一半,保障全省40%经济总量的用水需求。前几年,流域水质与全国先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闽江流域保护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上游一些产业布局不够科学合理,还布设有不少化工园区,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业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等众多方面都还存在短板,加上山区加快发展的愿望迫切,给闽江流域的保护带来更多困难和压力。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面加强领导,将闽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出台深化闽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措施,主要从3个方面发力,努力探索流域保护治理新路子。

一是整合优化产业布局,从源头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严格环境准入、排污许可监管,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依法取消闽江上游5个化工园区认定资格,防止重污染、环境风险大的项目向流域上游转移,坚决杜绝“捡到篮子里都是菜”。

二是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持续削减入河污染物排放量。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工作法,加强农业源、生活源、工业源“三源齐控”,推动水口库区约130万平方米网箱养殖全部清退、转型升级,提升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至76.6%,推进40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建设。

三是强化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容量。累计投入超过120亿元实施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每年安排16亿元用于全省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

2024年,闽江全流域国控断面优质水比例达到98%、干流水质首次实现全优。截至目前,闽江流域获评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个,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3个,国家湿地公园2个,其中闽江河口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问:落实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今年的工作重点在哪里,工作思路是什么?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要求福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2025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奋勇争先、再上台阶”,扎实整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积极主动打好“十四五”收官战。

一是在强化污染防治攻坚上靶向发力,提升群众获得感。重点领域方面,全面完成钢铁、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35蒸吨以下锅炉改造、转型、升级、清洁替代,加快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重点流域方面,深化闽江、九龙江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治理,推动畜禽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基本消除城市和县城黑臭水体。重点海域方面,抓好三都澳、沙埕港、诏安湾等水质提升,下力气整治海水养殖污染,基本完成入海沟渠“除黑消劣”。

二是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上加倍努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控总量,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减存量,探索城市、园区、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推动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建设一批零碳园区。优增量,推动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制造业企业使用清洁和绿色电力。

三是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持续用力,形成更多具有福建辨识度的改革成果。健全一体化保护机制,加快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梯次打造美丽福建建设基础单元。完善系统化治理机制,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拓展市场化激励机制,深化生态保护补偿、环境信用协同监管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改革,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更多生态“绿”变成口袋“金”。


△图为木兰溪 蔡昊 摄

互动时间

看完这篇文章

您有什么感想?

欢迎评论区

分享互动~

供稿 |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

编辑 | 李夏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