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为何要给芳官改名“耶律匈奴”?
作者:平平
蔡元培先生在《石头记索隐》一书中明言:《红楼梦》是一本政治小说,“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忘,揭清之失。”
对于此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曹公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必然有其政治倾向。很多学者认为“芳官改名”这一节就是曹公排满思想的最直接体现,特别值得探究。
第六十三回,宝玉因见芳官穿着装饰很有男风,于是就给芳官改名为“雄奴”,后又叫作“耶律匈奴”,因“人人取笑,恐作践了他”,又改名为“温都里纳”,可是众人仍嫌拗口,最后唤作“玻璃”。短短一天之内宝玉就给芳官改了四次名字。
宝玉素有给人改名的习惯,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袭人的改名。袭人原名“珍珠”,因其姓“花”,宝玉便引用“花气袭人知昼暖”诗句将其改名“袭人”,为此还惹得贾政相当不自在。后文宝玉还给小丫头蕙香改名“四儿”,以及宝玉贴身小厮“茗烟”之名应该也是出自宝玉之手。
但是宝玉这次给芳官改名与以上几次不同。红迷朋友们普遍认为这是曹公影射满清剃发易服的直接证明,鲜明地表现了曹公的排满立场,许多红学大家都坚信这一观点。
但是也有人对此持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认为曹公实乃借芳官改名之事行歌功颂德之实。宝玉为芳官改名一节中有大段称功颂德之文。毕竟《红楼梦》百万之文自然会出现一些可以令人曲意解读的文字,为避免陷入文字酷狱,曹公也要进行必要的正面文字宣扬。笔者认为芳官改名实乃曹公刻意为之,就是借此表达作者对满清的讽刺之意,文中亦可找到以下四点佐证。
01
『芳官改名一节文字甚是突兀』
第六十三回,曹公主要安排了两件大事,一是宝玉生辰,二是贾敬身亡,一生一死对比强烈。芳官改名这一节文字出现在两件大事之间,甚是突兀,好像是刻意插入的。
甚至还有人认为此段文字并非曹公手笔,乃是后来有排满情绪的传抄者妄自添加的伪文。此论虽然可信度不高,因为后文还多次出现了芳官改名为“匈奴”之文。但是这一说法也从侧面反映出芳官改名这段文字颇为蹊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程伟元、高鹗二人整理的程甲本、程乙本均无此段文字,个中缘由值得揣摩,最大的可能就是芳官改名这段文字影射满清过于明显,程高二人断然不敢保留。
02
『颂德之言甚与宝玉性情违逆』
宝玉为芳官改名“耶律匈奴”之后有一大段称功颂德之文:“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
这段宝玉对芳官的言语与其一贯不喜举仕报国的性情极度不符。
宝玉是出了名的“不通事务”,还把读书上进之人称为“禄蠹”。这样的宝玉怎会夸夸其谈说出上述“歌功颂德”之言,而且还接连说了两段,实在不合情理,唯一的解释就是曹公的刻意为之。“耶律”“犬戎”等词实在过于敏感,已将作者的讽刺满清之意展现无遗。曹公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只得写出以上两大段的违心之语。
03
『葵官荳官改名改装好似遮掩』
虽有以上颂德文字进行掩饰,曹公可能还是心存不安,所以接着又安排湘云等人为葵官荳官等人改名改装。如此一来,有了葵官荳官的陪衬,宝玉为芳官改名一事就不再那么地突兀与刻意。
但是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荳官的改装却是李纨和探春为之,“李纨、探春见了也爱,便将宝琴的荳官也就命他打扮了一个小童”。探春虽然极其自我尊重但尚可理解,可李纨乃是青春丧偶之人,整日“槁木死灰”一般,对大观园内诸多事物都是“无见无闻”,她怎会做出这种为小戏子改装之事?而且分给探春李纨二人的小戏子分别是艾官和茄官,二人却要一起给宝琴的荳官改装,着实有点意外。
04
『“孤僻冷傲”与“情愫细腻”』
芳官改名这一节文字本就突兀,但更为突兀的是尤氏带着佩凤偕鸾二妾过来游玩。这是二妾在书中的首次出场,曹公这样的安排又有何深意呢?
二妾“到了怡红院,忽听宝玉叫‘耶律匈奴’,把佩凤、偕鸾、香菱三个人笑在一处,大家也学着叫这名字,又叫错了音韵,或忘了字眼,甚至于叫出‘野驴子’来。后来二妾要去打秋千玩耍,宝玉本要给二人送秋千。佩凤忙说:“罢了,别替我们闹乱了,倒是叫‘野驴子’来送送使得。”
以上所言或许才是曹公安排二妾此时出场的真正用意,只为从她们口中将“耶律匈奴”喊成“野驴子”这种粗俗的骂人之语。佩凤偕鸾乃是宁国府贾珍之妾,宁国府本就肮脏至极,贾珍更是淫秽不堪,竟能与儿子贾蓉行聚麀之事,二人作为贾珍之妾,其身份地位品行可想而知。脂批亦在二人打秋千玩耍处有言:大家千金不令作此戏。可见,作者与批者都对二妾存有微言。曹公安排二人将“耶律匈奴”叫成“野驴子”的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且二妾将“耶律匈奴”叫成“野驴子”一段文字也有刻意添加的嫌疑。在此之前,二妾同大家一起说笑,结尾之句是“且同众人一一的游玩”。在此之后,便是贾敬身亡的消息传来,起首之句便是“正顽笑不绝”,与上述结尾之句可谓无缝衔接,这应该不仅仅是巧合。
综上所言,曹公安排宝玉给芳官改名改装定有自己排满讽清的政治倾向。当然,如此行文可能也不仅仅只是为了表现曹公对满清的讽刺。宝玉为芳官改的四个名字都能完美契合其脾气倔强、刁蛮顽皮、不愿屈服的真实性情,四次改名也是芳官一生悲惨景况的生动写照。
芳官本是贾府为元春省亲从外面采买回来的小戏子,不管改为“雄奴”还是“匈奴”,都改变不了其作为贾府奴才的底层身份。省亲之后,芳官分给了宝玉,在怡红院中的这段日子应该是其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温都里纳”乃是玻璃宝石之意,宝玉对其的宠爱甚至超过了晴雯袭人,真是如宝似玉一般。芳官后又改名“玻璃”,虽耀眼夺目但极易破碎。检抄大观园之后,芳官最终跟了水月庵的智通为尼,想来最终的结局也定凄惨无比。
微信号|dongzhu1968
投稿邮箱hlmyj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