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深秋,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正对着斑驳的镜子练习《女驸马》身段的马兰,突然接到赴京演出的通知。

这个在长江边长大的姑娘,第一次坐上了北上的绿皮火车。在铁轨的轰鸣声中,她浑然不知自己即将开启一个新的黄梅戏时代。

1984年除夕夜的北京,导演黄一鹤在监控室里捏了把汗。



央视演播厅明亮的镁光灯下,一位身着粉红色连衣裙的年轻女子正踩着碎步登场。

刚刚22岁的她,长相鲜艳娇媚,唱腔明快甜美。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黄梅戏《女驸马》的经典唱段通过电视信号传遍神州,马兰一炮而红。

春晚导演组收到的观众来信装了好几麻袋,有个老戏迷在信中用毛笔写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其实从1981年开始,马兰就在演《女驸马》了。

她圆润丰满、体态婀娜,活脱脱就是古画中的唐朝美女,让《西游记》的杨洁导演“一见倾心”。

为了请到她,杨导演可谓下了“血本”。

马兰是剧团的当家花旦,档期排得连根针都插不进去。

杨洁导演“杀”到安徽,先是说动了剧院负责人,又去省主管部门审批,终于如愿“借”到了人。

《西游记》剧组不仅为此支付了高额片酬,还包了专机接送,合肥、北京、大理三处往返,集中拍摄马兰的戏份,确保不耽误她的演出任务。



马兰饰演的唐僧母亲殷温娇,在原著中仅出场两页,在86版《西游记》中出场八分钟、四场戏,共有三套衣服。

她的表演,被观众评价为“惊鸿一瞥,却刻骨铭心”。

四场戏分别是抛绣球、陈光蕊遇害、偷放江流儿、母子相认,只有配乐,没有一句台词,全靠表情与肢体语言,让观众看懂了所有的剧情发展,并为之动容。

这八分钟的殷温娇,兼具大家闺秀的端庄与命运跌宕的凄美,令无数观众记了将近40年。

马兰用黄梅戏的水袖功改良了抛绣球的动作,这个片段因生动还原唐代民俗,常被历史类节目引用为古代婚俗的影像参考。那件下摆沾染了朱砂的戏服,至今还保存在央视的陈列馆里。



之后,当87版《红楼梦》找到马兰时,她正全力投入黄梅戏《无事生非》的巡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是马兰黄梅戏生涯的黄金期,她是剧院的台柱子,无论是她本人,还是黄梅戏剧院,都无法协调87版《红楼梦》长达两年多的拍摄周期。

最终,是同为“五朵金花”之一的袁玫与87版《红楼梦》结了缘。



在多年后的访谈中,马兰被问及《红楼梦》选角时,只是淡淡地说“缘分未到”,没有透露具体细节。

其实马兰之后还婉拒过多部影视剧的邀约,比如电影《唐明皇》,她曾公开表示“舞台才是戏曲演员的根”。

不过她和《红楼梦》的缘分并没有断。



1991年11月,合肥长江剧院,黄梅戏《红楼梦》首演,马兰在剧中反串贾宝玉

她将黄梅戏的“花腔”与昆曲的“水磨腔”融合,设计出宝黛初见时的那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百转千回,随着宝玉扯掉颈间的佩玉,台下有位红学家激动得打翻了茶盏。

谢幕时经久不息的掌声,她终于释怀了当年与电视剧《红楼梦》的错过。

本文为我来我看见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