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罗瑞卿的儿子回忆,他曾多次听父亲对母亲感慨过林罗之间的奇妙关系:一个司令,一个政委,进城后十几年不来往,奇乎怪哉,不可思议。

罗荣桓和罗瑞卿从中央苏区就互相熟识了,两人的关系非常好,能力也都格外突出,人称“大罗小罗”。他们在红一军团时期就有亲密的合作,后来虽然一度在不同的地区工作,但战友之情不减。

进城之后,有时候罗瑞卿夫妇出差,就把家里的几个小孩子送到罗荣桓夫妇家照顾。所以,罗瑞卿家的几个孩子对罗荣桓夫妇是非常喜欢和尊敬的,他们觉得罗帅德高望重,林月琴菩萨心肠。

当时,罗瑞卿和林罗都有密切的交往,但奇怪的是,罗荣桓知道罗瑞卿总能见到林彪,却从不问林彪如何,也没有托罗瑞卿代他问过好;林也知道二罗交往很好,但同样不会问罗荣桓如何了,不会请人代为问好。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句罗瑞卿的感喟,就是由此而发的。



相比之下,罗瑞卿一家人更喜欢罗家,反感叶群。据罗瑞卿的儿子回忆,叶群经常在背后说罗帅夫妇的坏话,比如罗帅什么工作也不做,101还要把功劳分给他一半,还有关于林月琴的坏话。对此,郝治平(罗瑞卿夫人)总是一言不发,只能回家后对丈夫讲讲叶群如何莫名其妙,我看林月琴哪里都比她强;从没听过罗帅什么工作也不做,就这个叶群胡说八道。

但是,即使抛开叶群在背后嚼舌根,挑拨离间,林罗这对“黄金搭档”之间的关系依旧非常复杂。

应该说,两人在长期的合作中,是高度互补的,一个人专注军事指挥,一个人专注政工建设;一个性格孤僻,一个善于团结,他们共同经历了红军、抗战到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书写了我军战史中众多辉煌的篇章。

但在这种互补的背后,又存在着一些不小的差别和分歧,比如两人对政治工作的重点就不一样,比如在学习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上,林就强调“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罗荣桓则反对这种提法,主张“一条线五结合”、“反对庸俗化”;在一些军事决策上,二人也有差别。



因为这个问题,两人之间曾产生过一些冲突,据《罗荣桓传》记载,在1961年4月30日的军委常委26次会议上,罗荣桓反对“带着问题学”毛选的提法,林就打断了他的话,宣布散会,拂袖而去。



再比如,在辽沈战役中,林彪主张从东北的实际出发,步步为营,不应该冒险打锦州,罗荣桓则认为,应该坚决服从中央指示精神,大胆地采取“关门打狗”的战略,为全国战局承担应尽责任。

这些分歧无疑影响了两人的关系。聂荣臻在《聂荣臻回忆录》曾说:林彪“性格基本上是内向的,平时不大讲话,与他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很困难”,“平津战役结束后,林彪甚至向我提出不要罗荣桓同志当政委,要我去当第四野战军政委,这显然是非常错误的,我当即坚决拒绝”。



聂荣臻元帅的这段珍贵回忆,使得我们知道,两人之间在解放战争乃至更早前,就有一些隔阂。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对二人的关系也有过一些回忆文章,其中也说到了二人之间的分歧。

但是,工作上的分歧,能不能代表私人关系就不好呢?平时不交流沟通,会不会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呢?据《南方周末》2012年2月16日《林彪秘书关光烈谈林彪》一文记载,1963年12月17日,罗荣桓病逝后第二天,向来深居简出的林彪曾冒着大学赶到医院,单独和罗荣桓进行了遗体告别。之后他再次来到告别室,目送罗帅遗体送上灵车。



他还题词“良师益友”,并赋诗《林彪挽罗荣桓同志》:“六亿人意气风发,日月重光,万里长征,方期任重道远。数十年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一朝永诀,痛失挚友知心。”发表于《解放军报》上。之后又发布通知,“从12月17日至22日,全军举行各种会议时,要先向罗荣桓同志志哀,并号召全军学习罗荣桓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

这些举动又在证明,两人在工作上虽然存在一些分歧,但私下里的感情并不能说差。只是由于两人性格特殊,林彪孤僻,罗荣桓高洁,所以他们的相处之道并不像一般的朋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