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名位于山西平鲁市的农民,在上山打柴之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因为连降数天大雨,致使山体滑坡,而裸露出来山洞。更让人不想是,他装着胆子走入洞中竟然发现了大量的金条、金块。
真是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让他平地一声雷,陡然而富,他本想着拿金块去银行换钱,不想途中突生变故,他竟被警察带走。其中的原委是怎样的?是否确有其事?
藏金洞
话说在1979年或是在1980年,山西平鲁县的一位农民大爷——杨大爷,他为了维持家用或是作为做饭取暖的燃料上山砍柴,因为数天的大雨使得他平常走的砍柴道路泥泞湿滑。
突然间,他发现了一处山洞,山洞洞口平坦规则,想必是大雨导致的山体滑坡,使原本的洞穴露出了本来的面目。当时天气虽然不下雨,却也是较为阴沉,白天见到此山洞也感觉阵阵阴风,不过杨大爷此时在好奇心的趋势下,竟然想要进山洞探查一番。
不知从哪里他搞来的火把,进入洞穴之中,竟发现山洞内有着大大小小有亮光的金属,他拿来一看,让他是又惊又喜,惊的是这里面竟有贵重的器皿,喜的是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金块。
他连柴伙会也不要了,紧忙回家与自己的儿子商讨,儿子觉得此金属是金子,他用原始鉴别金子的方法——用牙咬来鉴定其纯度,也没咬出个所以然,索性就拿了一点去镇上的首饰店查看其纯度。
当得到确是金子的消息之后,杨大爷和他儿子是异常的高兴,转过天来就再去山洞,整整拉出了一小车。要将某件食物变现向来都是有难度的,他们想了几种方法好像都不太便于变现,所以他们决定先拿两块去银行进行兑换,因为怕拿多了引起怀疑,他们想此办法应该能解决问题。
到了银行,杨家父子说是祖上传下来的,工作人员见到金块也未大惊小怪,毕竟黄金兑换工作本就是银行的职能之一,在大致了解过所谓的来源之后,银行工作人员在后台查验金块。这时发现此金块上竟然模模糊糊的有字,上面大致写着“柱国魏国公张通儒”。
工作人员意识到,这估计并非简单的金块,而是古董,所以直接报警,要杨家父子进行协助调查。杨家父子见到警察的那一刻就全部交代了,经过警察细致的普法工作后杨家父子才知道,即便是自己在山中捡的,拿去变卖也是违法的,应该上交国家。
疑问
这就是事情的全部经过,在查阅了大量自媒体的文章之后,发现此事件虽然具体细节有所不同,但同时指向了一个事件,就是山西老农确实发现了藏金洞,并且金块的存在也得到了证实,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发现就未得到官方的证实,记录里面的数量、价值和详情均不详实,是否确有其事,有待商榷。
此事件的发生地——山西平鲁县,的确是自古以来的重兵把守的城镇,而且是修长城的绝佳地点。金子上面写着“魏国公”,查阅较多资料,未知其为何意,如果楞套一段历史,又有些牵强。
而“柱国”二字,是中国古代武官名,原本是战国时楚国设置,是保卫国都之官,后来演变成最高武官,北魏、西魏均设柱国大将军,隋设上柱国及柱国,此后一直沿用,至清朝才废除。
金块上刻印的人名——张通儒,各家自媒体账号写的文章都说他是安史之乱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此金块,张通儒将某个唐朝的贵族或者是大富之家斩杀之后,劫掠过来并铸造的黄金。安史之乱期间,张通儒路过此地,想带走金块,但又发现太重了,不方便携带,于是将金子就地掩埋。
安史之乱
如要查明张通儒这个人,就得先从安史之乱开始讲起。安史之乱,是唐朝东北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安禄山和史思明是有粟特血统的职业军将,当时安禄山在范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
东北集团与中央政府一直存在的嫌疑,当时的宰相杨国忠感觉安禄山的集团军威胁到他的权势和地位,所以就常常在玄宗面前说安禄山的坏话。安禄山这货本就手握重兵,有谋反之意,见状直接发动手中的二十万训练有素的精兵,从范阳南下,正式起兵反唐。
当时安禄山实力非常强,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官员组织的官兵战斗力不行,准备又不足,结果叛乱时间两个月不到,安禄山就长驱直入进入了河北的洛阳,都快到潼关了,距离长安仅100公里。
唐朝廷昏招频出,想用西北集团将领哥舒翰来抵抗叛军,没想到哥舒翰直接向安禄山投降了,长安的门户正式打开。最后,皇太子李亨在朔方军等势力的支持下,并利用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将领率兵奋起抵抗,这才平息了混乱的局势。
在叛乱和平叛的战争中,夹杂着叛军与唐军之间、叛军内部、唐朝廷内部的各种复杂关系,唐朝廷最终与叛军达成妥协,归附唐朝的叛将仍然继续统治河北地区,承认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唐朝廷也承认它们的势力范围。
整个社会陷入了长期的战乱之中,唐王朝的盛世也一去不复返。
张通儒
从史书上来看,张通儒他的生卒年不详,虽然各代史书上有所冲突,但可以认定的是张通儒出生于唐代的名门望族,他的祖父是功勋卓著的张仁愿,他的父亲是赵州刺史,张家三兄弟在安史之乱期间却都站在了唐朝的对立面,其中张通儒首当其冲。
张通儒在唐朝虽然从当官的经历来看,背景显赫,但职位却不高,即便如此,他却深得安禄山的赏识,并且此人对安禄山是极其的忠心。当时安禄山发动叛乱之时,张通儒担任叛军所建伪政权大燕的西京(长安)留守,管理长安的一切事务,可谓是大权在握。
之后,朔方军击溃了安禄山叛军的精锐骑兵,留守在长安的张通儒等人率残部弃城而逃,退守陕郡,如今的河南三门峡西旧陕县。
而后安史之乱的二号人物史思明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张通儒便在叛军各方势力之间周旋,史朝义在洛阳当上了皇帝,可所谓的朝堂之上,家庭内部还有很多爱恨情愁,史朝义秘密下令让张通儒杀死他弟弟史朝清和他母亲,外加上所附庸的党羽。
结果就是,两拨人马在幽州城内,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发生火并,史朝清和张通儒等人被杀。
结语
这场大乱持续了两个多月,死了几千人,可见无论是叛军还是唐朝廷手头都不富裕,局势还十分动荡。看行动轨迹,张通儒是否到过山西平鲁县这件事情有待商榷,毕竟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过他到过此地。
当时十分动荡,别说一车黄金,就是100车,如手握大权的张通儒都不可能嫌弃携带不方便,将金子就地掩埋。更何况在黄金上刻字无论怎么样都轮不上刻张通儒的名字。也许这件事情确有其事,但却不像外界传的这么邪乎。
作者:天下行
参考资料:
清前中期黄土高原地区沿边军事城镇的变迁;秦国历史与北方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刘景纯
武德三年(西元六二〇年);汉唐气度(典藏本);中华书局;傅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