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图书馆里的中国火药与火器:文化掠夺的隐秘角落!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下,网络常常能为我们揭开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面纱。近日,一位在英国留学的网友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内容,其主角是英国图书馆中与中国失传的火药和火器相关的制造图纸。这些古老图纸的曝光,瞬间点燃了网友们的好奇心,大家纷纷抛出疑问:为何远在国外的图书馆,会留存着如此多关于中国古代技术的详尽记载?
这些图纸上,每一幅都配有英文注解,专业且细致,甚至还附上了清晰的流程图,对技术原理和制作流程的阐述可谓头头是道。
就拿标注着“猛火油柜桶”的图纸来说,这是一种柜子式火器的设计,或许还有其他未曾被发现的变体。
其整体结构被清晰地划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搭建“火楼”,这是整个装置的核心部件之一;接着安装“横桶”,为后续的运作提供必要条件;再配上“捻丝杖”,用于精准控制;最后加入猛火油,这是一种类似于石油的高燃性液体,在古代中国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凭借猛火油的易燃特性,这个装置摇身一变成为了柜桶喷火器。令人惋惜的是,这样精妙的构造在我国的历史记录中却踪迹难觅,更有可能是被西方以某种方式悄然“借走”。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图纸的英文注释中,明明是火药,却特意用拼音标注“huoyao”,同时还被冠上了“Greek fire”(希腊火药)的名号。
这一现象不禁让人产生深深的怀疑:难道我们引以为傲的火药技术,真的被西方强行与古希腊挂钩,从而抹去了它真正的中国起源?
再看古代炸弹的设计,我国先民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以“风火炮”为例,制作过程被详细记录在说明中:先仔细筛选樊子和石灰,去除其中的杂质;随后用桑柴皮生火,将其翻炒约半柱香的时间;接着找来小口小底的瓶子,在瓶底钻一个小孔,把纸炮塞进去,让药线从小孔中露出;再将石灰装满瓶内,用生牛皮严密封住瓶口;最后,将其放置在高处或平地上,选择在下风位置引爆,以达到最大威力。
从这细致入微的说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古人对火药的熟练运用,更能感受到他们对爆炸原理的深刻洞察。
这位热心网友还无私分享了更多充满奇趣的图解,涵盖了从神烟飞砂、霹雳火球,到钩锥、飞火锥,再到火药便笺,甚至还有火箭炮和影视剧中常见的大将军炮——这种攻城时的强力武器。
但最让人难以释怀的是,这些凝聚着中国古代智慧的详细设计,在大英博物馆中却被统统冠以古希腊之名,仿佛这些伟大发明的源头并非中国,而是远在欧洲的古希腊。
面对这些尘封已久的历史资料,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在历史的长河中,将我们的火药秘密悄然“顺手牵羊”,又为何要给它们披上古希腊的“光环”?
这背后隐藏的,或许是一段被刻意掩盖的文化掠夺史,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