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进行了大授衔,这也是因为部队需要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中央就选择在部队里实行军衔制度。不过这么多的将领对革命的贡献大小不一,所以在授衔之前还需要进行评衔,而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不仅需要核实将领的身份,还要考虑其功绩。在部队里的资历,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认真,可是工作量太大,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就算是再怎么认真也会有出错的时候。
特别是被评出的军衔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这其中自然会有人的军衔被评低了,有的评高了。就好比莫文驿,曾经是在四野的两个兵团中担任政委一职,可是最后却获得中将。按理说能够成为正兵团级的干部,在授衔的时候也应该是上将。
而四野中其他兵团的政委都被授予了上将,就只有莫文驿一个人是中将,这搁谁心里都不好受,更不用说莫文驿了,所以他在后面的工作中,只要遇到签字的时候,他都会刻意带上中将两个字,以此来表达内心的不满。那么莫文骅为啥会成为特例呢?按理说他在战争年代的贡献应该不低,不然也不会成为兵团的政委,这其中是不是有别的隐情呢?
首先就是莫文骅的资历,绝对是达到被授予上将的资格。莫文骅在1910年出生,广西人,从小就受到了新式连续,这也让他很早就接触到了革命,并且在上学的时候他就因为参加了革命运动而遭到抓捕。
即使恢复自由,莫文骅也没有改变自己革命的决心,所以1929年的百色起义,莫文骅也参加了,之后他就在红军的部队里担任参谋,后来在不断的成长中,他的政治工作也非常出色,当过部队里的团政治主任,还有红军大学的政治主任。
抗日战争开始之后,莫文骅就成为了抗大的政治主任,还有留守兵团的政治主任,虽然他没有上前线作战,立下的战功不多,可是在后方工作,他的职务都很高,就连萧劲光曾经也担任过留守兵团的司令,同莫文骅相比,也就高了半级而已。
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莫文骅的任职履历就更耀眼了,因为他在四野中,担任过纵队的政委,还有军政委,以及兵团政委。并且还一连担任过两个兵团的政委,这在四野中就他一个人有这样的任职经历。那么莫文骅为啥会被授予中将呢?其实这与1952年的定级有一定关系,因为他被定了副兵团级,如果说他为啥会被这么定级,也是因为他将一个人给得罪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其实莫文骅自己也记得这件事,那是在八路军的留守兵团任职时的事情,当时萧劲光是兵团司令,而莫文骅是政治主任,这个政委一职还没有人选,可是高岗却想要坐上这个位置。
不过莫文骅觉得高岗身上的职务太多了,让他在兼任政委负担太重,所以就没有同意,于是莫文骅就直接给上级写了建议,让萧劲光兼任政委这个职务。毕竟打仗可不能儿戏,任何的分心都会让部队陷入万劫不复。
没多久毛主席就给了回复,同意莫文骅的建议,高岗就因为这件事记恨上了莫文骅,而高岗之所以想要当政委,也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却在部队里没有人脉,所以他想要通过政委这个职务来培养自己的势力。
正是因为莫文骅的一封信让高岗的愿望落空了,自然就对莫文骅非常的记恨,而且之后莫文骅也在无心中继续得罪高岗,所有的记恨就在评衔的时候找到报复莫文骅的机会了,直接给他定了个副兵团级,这就使得莫文骅最后只获得中将军衔,虽然罗荣桓也为莫文骅说情,不过高岗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