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针见血,句句戳心。
从汽车修理工一路走到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是中国汽车行业中名副其实的“爽文男主”。
这样的经历为他带来了什么?是洞察世事的目光,也有平易近人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这段“草根逆袭”的经验,让他成为了汽车行业内为数不多敢于说“真话”的人。
2021年,面临退休的曾庆洪宣布再次续任,能够看到广汽集团自下而上的喜悦——在疫情打击、中国汽车市场震荡变革的4年时间里,广汽集团的主心骨还在,一切就都有可能。
2025年开年,该来的终究来临,随着广汽集团董事长变更公告的宣布,这位2005年走马上任广汽集团总经理、并逐渐升任董事长的老将,正式把交接棒递给了多年的战友冯兴亚。
随着曾庆洪的退休,汽车行业亦将面临“老兵凋零、新老接替”的景象,这虽是历史演变的必然,但老兵们仍然值得铭记,尤其是新人在面向新时达、新趋势时,更应当谨记老人的警示。
而在任广汽集团高层的这20年时间里,汽车有文化也节选了曾庆洪留下的20句“真话”,一作回忆,二作勉励。
1、“广汽上市不是为了圈钱,是为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2005年。
国企改制,改的是制度,丢的是饭碗。而广汽集团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进行改制的汽车国企,大胆引入了万向集团公司、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长隆酒店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其中万向和长隆均为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和发起人。
此举为广汽自主板块当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也在此后20余年塑造了广汽更加灵活的市场策略与战略应对,为其“千亿航母”奠基。
2、“广汽从来不是跨国公司的附庸。”——2006年
当年,依赖合资品牌供血是汽车企业普遍的发展思路,自主品牌如何进一步发展则是热门的课题。对此,曾庆洪抛出不同的观点,认为“自主创新不能一刀切”,同时“平等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的环境”对于自主品牌而言才是真正的公平。他改变了传统的合资合作过程中与合资的博弈关系,以整体的利益而求自主的发展。
3、“先做品牌,不求大而求强。”——2007年。
聚焦于当时的竞争环境,他在2007年进一步指出自主品牌的通病,即在销量、品牌等等层面的功利性追求,反而提出“不要为了开发而开发”,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4、“汽车行业的发展,除了要有‘经济性管理’的政策法规进行调整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性管理的政策法规相配套。”——2008年
2008年,曾庆洪将目光进一步聚焦到了中国汽车的发展环境上,针对“缺乏社会学管理”的提出了汽车主管“婆婆”太多、管理职能重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等五大问题,一定程度上助力了中国汽车管理法规的完善。
5、“战略与管理是企业的根本。”——2009年
在合资继续掌控话语权大的年打的,大多数车企将目光聚焦于技术之际,曾庆洪一针见血地指出“战略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推动广汽集团深入到体系改革当中,打造更健康的合资关系与自主发展模式,为中国车企建立表率。
6、“中国比任何国家都更急需推广新能源车。”——2010年
毫无疑问,广汽集团今日在新能源上的领跑以及成功,源于广汽人在十余年前就已重视到了新能源汽车的作用,并投入到相关技术的研发当中。
7、“做汽车的人更应该有一颗平常心。”——2011年
2011年,国内汽车风口初现,无论是私家车消费的起步,还是SUV的兴起都锁定在了这一时间节点,如面对私家车,曾庆洪认为:“我国的私家车发展正处在初始阶段,但从现状来看,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我国能否进入私家车时代,而在于对汽车进入家庭的程度和速度的把握。”
以平常心待之,超脱市场本身,才能寻找到更适合企业的发展路径,而这句话,在如今智能汽车持续兴起的今天依然见效。
8、“做自主品牌要沉得住气。”——2012年
对比希望,曾庆洪总是愿意先看到困难所在,2012年在中国汽车规模持续上涨之际,曾庆洪却看到了城市建设与基建的缓慢以及汽车品牌野蛮成长等相关问题,并提到“汽车工业不好搞,做自主品牌更要沉得住气”。
彼时,他向自主品牌提出“企业不要急功近利,做自主品牌要能沉得住气,踏踏实实把品质做好”,而在今天,历史再一次上演。
9、“重组我第一个响应,我第一个上当。”——2013年
2013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如同房市的高增长一般,埋下了无数的隐忧,首当其冲的是精细化管理以及市场化发展问题,对此,广汽集团如同当年的改制一般,率先发起重组,通过重组、销售网络的优化整合与技术创新等手段,为广汽集团踏入世界500强奠定几处,并开启了2013-2018的“黄金五年”。
10、“做好自主品牌抓好技术是关键。”——2014年
这一年,合资股比沸沸扬扬,车企盼外资如久旱盼甘霖,在迅速飞越的市场规模面前,曾庆洪再次保持冷静,并提出技术才是关键,再次保持人间清醒。
11、“强健自身与政府支持两条腿走路。”——2015年
在特斯拉进入中国三年后,中国汽车市场开始涌现新势力的身影。
面临新的合作模式、新的全新思维,以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曾庆洪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努力塑造一批具有国际能力的企业和知名的品牌,最终实现我们国家的强国梦”。
12、“车企不做联想要做苹果。”——2016年
这一年,“软件定义汽车”的声音开始出现,面对大量车企尤其是新势力涌向“苹果赛道”,曾庆洪坚定地认为“传统车企的竞争力和基础,仍然是硬件,即汽车产品”,如IT领域的联想,坚持做好硬件才是抗争BAT的关键——比亚迪同样也是这句话的信奉者。
而今天的消费者用钱包证明,“汽车仍然是汽车”,一切的附加值都应该建立在“汽车”这一概念之上。
13、“广汽最大的挑战是自己。”——2017年
今年,曾庆洪在变革中重新审视广汽集团,他认为:“广汽集团真正最大的挑战应该是自己。我们自己的强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自己应该最清楚。我们不会去追什么“大”,我们希望能够“强”,大而不强,是没有竞争力的。我们坚持保增长,调结构,滚动发展、质量、效益为先。”
而这一年,广汽新能源(广汽埃安前身)也正是注册成立,标志着广汽集团在新能源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14、“技术和品质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立足市场的根本。”——2018年
经历了过去几年对变革的判断,广汽集团坚定打好技术战。而在中国汽车市场规模连续增长28年来首次下滑的2018年,广汽集团研发投入达到48.89亿元,同比增长62.8%,宣示着广汽集团技术破局的决心,也印证了曾庆洪对技术的信念。
15、“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2019年
回顾曾庆洪在广汽集团的任职期间,始终要求从内部进行改革,而2019年他则指出,国企改革势在必行。同时,广汽集团以身作则地进行体制改革,包含广汽对总经理、副总经理的聘任实行市场化管理,以及薪酬也和市场接轨。
曾庆洪指出,“我们相信市场化,好的竞争环境可以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16、“新能源车企不能靠政策补贴,应该靠市场,靠消费者的选择。”——2020年
这一年,广汽集团继续向市场化出发,广汽埃安亦踏上混改之路,成为国企新能源的”头号玩家”。
17、“强国应先‘强芯’。”——2021年
芯片危机下,人人无暇自保。在此之际,广汽集团发布了“中子星战略”,将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及超级快充电池技术作为核心产业。危机之间,广汽集团亦开启了全新的技术时代,“强芯”之意未尝不是“强心”。
18、“我们在给宁德时代打工。”——2022年
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的演讲中,曾庆洪发表了如是的感慨。这句话明面上是自嘲,却也揭露了汽车行业的震荡与失速。
19、“车市告别高增长淘汰赛开始。”——2023年
20、“没钱赚、没有效益,企业不可能生存。”——2024年
最后两句话,是曾庆洪临近退休发出的两句警句,虽已从退市的汽车企业中见到威力,但仍有待时间进一步发酵,因为价格战仍在持续,其恶劣影响也仍在蔓延。
有文说
过去的20年,大约可看作是中国汽车的第一个黄金20年,2005年左右,合资潮的兴起至如今合资企业迈入深度转型,曾庆洪完整地参与了中国汽车历史上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周期。在这20年里,曾庆洪始终强调自主品牌的力量,重视内部的凝聚,以及“卧薪尝胆、苦练内功”的精神,这成为了广汽的底色。
冯兴亚的接任,标志着广汽集团进入“全面转型攻坚期”,新能源核心技术自主化、高端品牌突破、合资板块焕新、全球化布局效率等要务,是“实战派”的好戏,也是冯兴亚即将率领广汽集团前行的方向。
在其的广汽三年“番禺行动”计划里,冯兴亚也曾提出通过四大改革举措,五大保障,到2027年自主品牌占集团总销量超60%,挑战200万辆的目标。可见,冯兴亚的广汽集团,将进一步成为自主的标识。(汽车有文化 欧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