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最大的新闻莫过于大S(徐熙媛)在日本因“流感合并肺炎”不幸离世的新闻了。
我对于娱乐圈并不是特别关心,大S的“流星花园”我也没有完整看过,只是觉得那首“陪你去看流星雨”蛮好听的,我只是为这样一位年轻的女性离世感到可惜,也忍不住感慨世事无常、大肠包小肠。
从各路自媒体的爆料中,我了解到她是因为“流感合并肺炎”在日本离世的,而且从1月29日入境日本到2月2日去世,仅仅过去了5天。
我察觉到一丝不对。
我当然知道流感会死人,我也看到很多自媒体不遗余力地在科普流感的危害,流感出现什么症状要当心。
这很好。
但我还是觉得似乎问题的症结不在这里。
因为我出过发热门诊,也接诊过很多很多流感的患者。仅仅因为一个流感,就让人5天内去世,还是一个身价过亿的大明星,我只会觉得匪夷所思。
再看了更多的爆料,我才觉得这件事事出有因。
多家媒体证实,大S多次到日本医院就诊,时间线如下:
换句话说,大S一共四次到医院就诊,前两次到箱根的医院,第三次到东京的医院,这三次都被医生劝回家,第四次到医院的时候已经病情危重,直接死亡。
我都不敢想这件事要是发生在我们医院,这个病人是我主管的,我会遭遇到什么情况。当然,如果大S在国内就医,绝不会是这样的结局,至少不会短短5天内就离世。先不提什么VIP了,就算是普通病人,我也相信我们的危重症医学科老师有大把的手段来救她。
我先说说自己是怎么看流感的吧。
去年冬季我出的发热门诊,那时候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不仅有流感,还有新冠等,发热的病人特别多。
病人来了之后,我首先会询问症状,看体温如何,呼吸道症状严重不严重。然后测个血氧,听听呼吸音。
如果换着存在持续高热、胸闷气急、血氧较低、肺部啰音等情况,我就会建议病人查血、做病原体筛查、做个CT。
当然,如果病人自己要求做CT,我也会给他安排个CT。
我不知道大S这几次就诊,什么时候才做的CT,但我估计不会特别早。
如果肺部很干净、生命体征平稳的,一般会让病人回家观察。如果病原体阳性,比如确诊流感或者新冠,会让病人吃针对病毒的特效药。如果病人肺部有炎症,无论甲流、新冠阳性不阳性,一般都会让病人挂挂盐水。
按照现在最最规范的说法,其实我这种策略有一些“过度医疗”。
一是会让很多没有肺部病变的人做CT,尤其是那些不严重但是病人自己要求做CT的。
二是会让很多病毒感染的人会挂抗生素,有点违反抗生素的使用规范。
但我还是坚持这么做。
这背后其实是疾病诊疗的一个逻辑,这里面是有一个人群和概率的概念的。
是,我知道流感大部分不会累及肺部。是,我知道就算累及了肺部抗生素也没什么作用。
但,我也知道少部分病人流感会导致肺炎,更少部分病人会严重到“白肺”,我更知道这里面的部分病人会合并细菌感染,甚至会导致脓毒症和休克。
现在有最新报道说大S的真实死因是“败血症”(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过时,被脓毒症所取代)。
其实,我这种还看看病人症状、体格检查结果的医生已经算好一些了,很过医生看到病人发热咳嗽,直接做个CT。要是怀疑有炎症,直接“老虎针”(退热+抗生素+激素)就上了,保证“药到病除”。
这就是很多专家口中的中国存在大量的“过度医疗”。
是,我承认。过度医疗不合理,会让一些本来可以不需要治疗的病人多花钱、多打针。
但,我觉得,比中国的“过度医疗”更可怕的是很多国外医院的“过度不医疗”。
他们“太规范了”,甚至有时候“规范过了头”。就大S这种情况,三次去医院,三次被劝返。虽然我没看到日本医院的就诊记录,不好妄加揣测。
但这种新闻和帖子看得太多了,
什么胃不舒服做胃镜拖了好几个月才做到,结果是胃癌,远处转移了。
什么小感冒一直让会去吃药,结果生生拖成了肺炎。
什么哮喘犯了但是医生约满了,让病人下个星期再来。
多少年前,很多所谓的公知和专家们,一直在吹嘘国外的“分级诊疗”,说多么多么规范,多么多么节约医疗资源。国内也一直在推行“分级诊疗”,但一直效果不太好。
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是很自由的,想去哪看病就去哪看病,想去三甲看就去三甲看,想去北京看就去北京看。觉得挤了可以去小医院看,觉得服务不好可以去私立医院看。想做CT就做CT,想挂盐水就挂盐水。
国外哪有这么自由啊,不是你想去哪看就去哪看的,说分级诊疗就分级诊疗,你的医生不给你转诊,你也去不了。
但这从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国内“过度医疗”和国外“过度不医疗”的问题,这和国内外的医保政策以及国情有关。如何把握中间的度,做到既不“过度医疗”和又不“过度不医疗”,很难,但这是我们医疗体制改革和进步的方向。
只是,作为一个老百姓,如果我有的选,我宁愿选择“过度医疗”。
因为,“过度医疗”费钱,“过度不医疗”费命啊!
如果你喜欢情歌这篇“深度思考”的小文
也许你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