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我的几个女性朋友选择留在北京。



"三十岁还不结婚,过年都不敢回村咯!"催婚攻势比春运更准时,每逢佳节倍加砝码。老家那张温暖的饭桌上,总少不了“催婚大戏”的即兴演出。七大姑八大姨们,像是拿着放大镜的侦探,时刻准备着对她们的单身生活进行一番福尔摩斯式的推理。

还怎么回村呢?

两代人中间横亘着马里亚纳海沟,这边是沸腾的火锅咕嘟着"不将就"宣言,那边是祠堂香火熏着"差不多得了"的祖训。

两代人的观念,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相交。长辈们体验不到她们在都市中的快乐,就像她们也无法理解长辈们为何总是对婚姻如此执着。她们是进化树上的新物种。

她们,这些在都市中自由翱翔的“新物种”,早已进化出了自己的快乐密码。



毕竟在北上广深,单身是种薛定谔状态:既能享受恋爱代糖的甜,又不必吞下婚姻碳水化合物的饱胀感。至于老家祠堂里供奉的"女子本弱,相夫教子"牌匾?早被她们拿来垫了外卖酸菜鱼的保温箱。

1

有些长辈把自己的婚姻遗憾投射到子女身上,希望通过后辈的“幸福婚姻”弥补自己的“不幸福”。这就像自己没考上大学,逼孩子必须读清华。

戴蒙德在《第三种黑猩猩》里说,人类和黑猩猩共享96%的DNA,但剩下4%让我们发明了彩礼和春晚催婚小品。那些婚姻不幸却疯狂催婚的长辈,本质上是被进化惯性绑架的“程序猿”——他们的脑回路还停留在“采集-狩猎-生崽”的原始版本。

早期人类需要群居合作才能活命,结婚=组队打野,生娃=扩充部落劳动力。长辈的催婚就像黑猩猩捶胸脯喊“快结盟啊!隔壁部落都生三胎了!”。



延续至今的现实魔幻就是,尽管很多人的婚姻可能是“黑猩猩互薅头发”式战斗,但基因本能依然咆哮:“别管体验版多烂,先给我安装正式版!”

长辈的催婚,是刻在DNA里的KPI——“你可以不幸福,但不能不完成繁殖指标,否则我这串基因代码白写了!”

婚姻是社会的“默认设置”,就像电脑装系统必带IE浏览器——虽然没人用,但没有它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长辈催婚,本质是在维护这套“默认设置”,哪怕他们自己用的也是Chrome(离婚或分居)。

但是,现代社会,人类基因里的一些“古老程序”也在强行更新。这一点在独立女性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2

戴蒙德认为,人类靠“延迟回报”策略碾压其他动物(比如攒钱买房而不是当天摘果子当天吃)。而一线城市独立女性直接把“延迟”玩成“无限期”,堪称进化Plus版。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大龄剩女”,其实是人类进化出的“新物种”。

老祖宗靠男人打猎分肉,现代女性自己就是“人形印钞机”。从进化角度看,女性获得教育和工作机会,相当于从“采集者”升级为“猎人”。过去靠婚姻获取资源(找个好猎户),现在自己就能打猎(赚钱买房),自然对“猎户”的要求更高了。

戴蒙德说性选择中雌性偏爱资源,但若资源自给自足,“雌性”直接升级为“甲方爸爸”——“追我?请先交PPT证明你的基因比我的猫可爱。”

当人类学会用Tinder划对象而不是部落相亲,婚姻就从“生存刚需”变成“社科哲学选修课”。《亲密关系》学分太难拿?那我选择挂科保平安!

所以,大龄剩女不是被“剩下”,而是主动进化为“人形自走猫薄荷”,具有单身吸猫体质。



城市生活让人类从“部落模式”切换到“独狼模式”。一线城市的便利店比亲妈还贴心,宠物比老公忠诚,闺蜜比婆婆靠谱;外卖解决吃饭,幼儿园解决带娃,结婚只剩“情绪价值”——但据最新研究,人类对手机笑的次数比对配偶多三倍。


当一个人能活成一支队伍,谁还急着找队友?

过去婚姻是“生存合作社”,现在变成“情感合资公司”。男方要求“天使轮融资”(有车有房无贷),女方自带“IPO业绩”(年薪百万貌美如花)。这买卖但凡学过小学数学的都得掀桌子。

所以你怎么选择?

3

结婚?等我研究完戴蒙德的《第三种黑猩猩》第15章:为什么倭黑猩猩靠社交而非打架就能获得快乐。”

戴蒙德提到,倭黑猩猩用“社交代替战争”,靠分享食物和不可描述行为维持和平。

当代人类两性关系也正滑向某种“赛博朋克版倭黑猩猩社会”,从“婚姻大统一”转向“碎片化亲密”:恋爱合约制、周末伴侣制、元宇宙婚礼……

戴蒙德说动物界一夫一妻是少数派,人类终于承认:“学什么企鹅忠贞?我们本质是爱玩花样的黑猩猩!”

戴蒙德提醒,人类是唯一会自我折腾的动物。婚姻的未来,大概率是“进化树疯狂分叉”。从“终身制国企”变成“灵活用工平台”。

此话怎讲?一句话说明,就是婚态多样化。

婚姻不再是唯一通关奖励,两性关系开启“体验装模式”。谈恋爱≈开盲盒(抽到SSR算赚到,抽到N卡秒删);同居≈试用装(7天无理由退货,过期自动续费);结婚≈限量版手办(买完就后悔,挂闲鱼还要被砍价)……

可以是合约制婚姻:

参考黑猩猩的短期交配策略,推出“5年续约制婚姻”,到期可自动解绑或充值续费,系统提醒:“您已成功合作抚养一个崽,获得成就‘达尔文快乐家长’!”

或者AI情感外包:

当人类像戴蒙德书里说的,用语言虚构出“爱情神话”,未来可能直接外包给ChatGPT:“亲爱的,今天的情话已自动生成,请查收:你是我碱基配对里最完美的第47条染色体!”

更新潮的,就玩“元宇宙杂交(非生物学意义)”:

在虚拟世界和纸片人领证,现实中和室友分摊房租,完美实现“精神繁衍”和“物理生存”的进化分离。

未来的婚姻,是戴蒙德式脑洞+科幻片片场。 “结婚?等我先给我的虚拟形象和AI管家办个婚礼,毕竟他俩的服务器比我老公靠谱多了。”

4

当婚姻制度崩到妈都不认识,人类终于承认: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纸契约,而是:

一个能修马桶的室友;一个能聊《三体》的饭搭子;一个看《甄嬛传》能不剧透的床伴……

而这几个人,大概率不是同一个性别。

人类的婚姻,就像《第三种黑猩猩》的结尾——我们知道太多,却依然选择折腾。或许正如戴蒙德所说:“进化没计划,只有即兴发挥。” 催婚长辈、不婚族和元宇宙新郎,不过是同一棵进化树上不同的脑洞分枝。



婚姻这艘船正在泰坦尼克式下沉,有人拼命舀水(催婚),有人抢着跳船(不婚),还有人在甲板上开香槟(多元关系)。

从进化角度看,婚姻制度或许只是人类情感史上的一个“中间形态”,未来可能会进化出更适应现代社会的亲密关系模式。毕竟,连恐龙都能进化成鸟,婚姻为什么不能进化成“开放式关系会员制”呢?

我的终极建议是:明年春节,送长辈一本《第三种黑猩猩》,附赠便签:

妈,黑猩猩都不催婚了,咱们的DNA该升级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