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些家族,即便分家分成很多小家庭,并且也散落各地生活,可一到过年过节,他们仍能热热闹闹聚在一起;
而有些家族,却不同,家里老人离世或一分家,就很难聚在一起了?
这些年回老家过年,我经过观察,发现了那些逢年过节都能团聚的家族,大多有这四个共同点:
一、家中有健康且富足的长辈
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位有钱又健康的老人,更是家族凝聚力的核心。老人经济宽裕、身体硬朗,子女孙辈就不会轻易离散。
即便平日各忙各的,过年过节也会回家相聚。反之,老人没钱、身体差,即便子女孝顺,家族也易分散。
我们村有个五世同堂的家族,家中长辈李老太爷94岁,有4个儿子和3个女儿。
40多年前子女成家就分家了,有的去了城里,有的去了镇上,还有去了千里外地等等。但一到端午、中秋、春节,这些子女孙辈都会回来陪他过节。
我们常常夸李老太爷教育有方,而他却说:“我每月有5000多养老金,不用他们操心,时不时还能贴补子女孙辈,不然谁惦记我这老头子!”
虽然李太爷这话说得直白,却很在理,没经济负担,还能贴补小辈,这子女自然乐意回家。
二、有舍得花钱的组织者
大型家族聚餐和同学聚会一样,没人牵头、出钱,很难聚齐。如今物价高,聚餐开销大,人们权衡利弊,对花钱的聚会很谨慎。
兄弟姐妹成年后还能在过年过节聚餐,除了长辈主导,关键是有一两个慷慨出钱的组织者。他们愿意承担聚餐费用,其他兄弟姐妹也会乐意参加,毕竟既能联络感情,又不用破费。
我邻居家4姐弟,父母去世后,他作为姐弟中最有钱的老二,每到过年过节都出资组织聚餐。兄弟姐妹来时,不用带东西,走时还能收到礼物。
正因如此,他们家聚餐每次都全员到齐,氛围和睦。
三、有愿意出力劳作的人
除了出钱组织,家族还得有愿意出力的人,才能把兄弟姐妹聚在一起。让大家心甘情愿回来,得有人实实在在付出。
兄弟姐妹相聚,做饭、洗碗等琐事得有人承担。父母在时,这些事由父母做;父母不在,大家都偷懒,聚餐就难组织,人也难聚齐。谁都不想参加只有索取、没有付出的聚会。
我堂哥是家中老大,大伯和大伯母去世后,他扛起家庭,维系兄弟姐妹感情。过年时,兄弟姐妹回来,堂哥和妻子包办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所有事,孩子也由他们照顾。
大家回来只管享受,正因堂哥无私付出,家族过年过节总能团聚。
四、家中还有未分配的家产或持续营收的家族产业
家族长久相聚,除了亲情,还因利益关联。比如老人留下未分配的家产,或家族产业有收益,能将成员联系在一起。
我母亲娘家,外公外婆离世留下三间临街店铺,因不好平分,外公遗嘱规定店铺不出售,租金四姐弟平分,用于过年过节祭祀、聚餐。
10多年来,母亲四姐弟相处融洽,每年至少聚餐三次,费用都来自租金,大家既不出钱也不出力。
如今人口增多、开销增大,租金不再平分,都攒起来聚餐,只留修缮老屋和水电费,租金每年过年花完,无人私吞。
以上就是家族能经常团聚的4个共同点,大家觉得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