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英,你长得这么高了!”
“爸爸,爸爸,我多想你啊!”



毛主席和毛岸英在延安

毛岸英是个文武双全的领袖之子,他童年充满苦难,他在苦难中磨砺,成为一个文武全才… …



毛泽东长子毛岸英(1922-1950)

毛岸英艰辛的童年和出国求学经历:

1927年,毛岸英五岁时,父亲毛泽东辞别他和母亲杨开慧,前往湖南、江西领导了秋收起义,随后去往井冈山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岸英童年是艰辛的。岸英从小就随着父母四处奔波。杨开慧的父亲是闻名三湘的学者,因而她也是有文化的女性。流亡的过程中,她不忘教儿子识字,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给小岸英开蒙教育。

毛泽东曾感慨地说:“为了革命事业,这些孩子从小就吃百家饭,行万里路!”



杨开慧和岸英、岸青唯一的照片

1930年10月24日清晨,这一天,是毛岸英八周岁的生日。毛岸英的母亲杨开慧被湖南军阀何健抓捕,8岁的毛岸英和两个弟弟一同入狱。

1930年11月杨开慧被叛徒出卖并枪杀牺牲,年仅29岁。经毛泽民安排毛岸英三兄弟被秘密送往上海。安排到大同幼稚园学习。叔叔毛泽民鼓励他:“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给妈妈报仇。”毛岸英果真听话,不但自己乖巧懂事,还承担起兄长的担子,照顾弟弟岸青和岸龙。后为了安全考虑由幼稚园长董健吾带回家中教育照顾。

董健吾的儿子董琪寿回忆了毛岸英在他家学习的经历:

“岸英、岸青在我家的几年中,同我们相处,真可说患难与共,相依为命,情同手足,亲密无间。他俩一到我家,父母就严格规定,只准我们叫名字,绝不许连姓带名一起叫。我们心想,大概是大人怕岸英他们被坏人捉去,也就不追问。为了安全起见,没让岸英兄弟上学。为此,我的哥哥(董载元)姐姐(董惠芳)就担负起教学的责任。岸英好学,兄姐除教他语文外,还教简单的英文字母和词句;他每天还写一板大楷,由我哥哥、姐姐替他评阅、画圈圈。一段时间以后,岸英的进步很快,能看小人书了。”

后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毛岸英带着弟弟住进了法租界内的一个破庙里,白天带着岸青一起去卖报纸。他卖大报,弟弟卖小报,没人照顾的幼弟岸龙留在庙里,和一群小乞儿一起坐在稻草堆里。

毛岸英从小受到母亲杨开慧和外祖父的教导,连卖报期间都坚持查字典认字。

就像张乐平老先生的《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一样,少年毛岸英年不明白卖报的“潜规则”,因为卖到了别人的地盘,没少受欺负

为了生存,他捡过垃圾。还给黄包车夫推车,每次两个铜板。冬天睡草堆,夏天睡门洞。饥寒交迫之下,最小的弟弟岸龙也病死了。



毛岸英和毛岸青

1936年6月,党组织找到毛岸英兄弟,十四岁的毛岸英由李杜将军将他俩带到法国。

1937 年初,毛岸英兄弟俩又由康生到苏联,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开始了苏联生活

儿童院里面包括世界31个民族各个国家共产党、工人党领袖和政治家的孩子,共有约二百人。

受过苦难的孩子比同龄人更加成熟,毛岸英很快成为了少先队大队长,满十八岁后加入了共青团,成为支部书记。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

毛岸英除了学习俄语等课程外,课余时间主动学习英语、中国历史、国内政治和中文方面知识。一直坚持不懈,目的是回国后能够更好地为祖国服务。毛岸英还组织了英语学习小组,所以,和不同国家,各种肤色的同学们交流,他的俄语、英语、法语都很精通。



苏联时期毛岸英

 在苏联,毛岸英勤学好问,刻苦钻研,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所以学习成绩很好,岸青的身体也恢复健康,俄文学得也不错。

一位德国同学回忆,毛岸英问过他很多德国社会经济的问题,他很好奇德国战后怎么能快速恢复经济,希望能找到办法,帮助中国恢复经济... ...



周恩来邓颖超看望岸英岸青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毛岸英曾经写信给斯大林,要求上前线却未能如愿。因为中苏两党有过约定,不让中国孩子服兵役。后通过曼努意尔斯基将军,进入苏联士官学校学习。后进入列宁军政大学和世界“四大军校”之一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后来毛岸英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冒着枪林弹雨,开着坦克转战欧洲战场。战功突出的毛岸英还收到斯大林赠送的一把手枪。

回到祖国 . 延安

1946年,因为毛主席生了一场重病,苏联派医学专家治疗,毛岸英担心父亲随苏联医生飞机回到延安,毛主席拖着病体亲赴机场,看着高大健康的毛岸英奔下飞机,18年未见的父子紧紧相拥。

“岸英啊,你长得这么高了!”

“爸爸,爸爸,我多想你啊!”



毛主席和毛岸英

1946年,毛岸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尽管爱子心切,家风严格的毛主席还是严格对待毛岸英。

毛岸英刚回国时是苏联军人的洋气打扮,呢子大衣搭皮靴。毛主席和他聊了一个通宵,发现这个儿子对中国国学文化了解得特别多。

两人还聊了很久《史记》,毛主席才放心毛岸英没有“洋化”,毛主席教给毛岸英中国的礼节,毛岸英仅仅在家里吃了两天的饭,就被父亲赶去吃大灶饭。



北京. 香山



北京.香山 父子畅谈

“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你在苏联住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这就是农业大学、劳动大学。”父亲的一句话让毛岸英拿起了锄头,在解放区搞过土改、种地、养骡子。

半年后,毛岸英看起来就像地道的陕西农民:头上是白毛巾扎的英雄结,身上穿着的是土布衣衫,皮肤晒得黝黑。

毛主席看着毛岸英长满血茧的手:“这就是你在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

后来毛岸英在延安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曾任北京机械总厂党支部副书记。他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

后来经历更是传奇和为人称颂!

1950年,毛岸英主动请求参加抗美援朝战斗。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个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毛岸英拥有英勇的一生。毛岸英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