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大还是保小,就是这两个选择!”

1970年1月17日,毛主席的二儿媳邵华被推进了手术室,她肚子中的孩子即将出世,可生产过程远比她想得艰难。

医生的刁难让邵华与孩子命悬一线,关键时刻,她的妹妹张少林将电话打到了中南海,让毛主席做出决定。

听闻此事的毛主席颇为生气,一句话便将邵华与孩子救了下来。那主席究竟说了什么?后面又发生了什么呢?



一、苦难夫妻

毛岸青与邵华结婚那一年是1960年,毛岸青已然37岁,无论在彼时还是如今,这都是一个稍晚的年龄。

主席向来关切岸青的婚姻大事,毛岸青晚婚的原因是病痛的长期困扰,而那是他苦难的前半生所留下的阴影。

1923年,毛岸青出生了。四岁那一年,他的父亲就带着人民子弟兵走上了井冈山,闹起了革命。

而彼时的他对父亲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彼此都不会想到,他们再次见面便是22年后。

7岁那年,最爱他的母亲被反动军阀抓捕,他在姥姥的怀中哭了许久。再次见到母亲,是乡里人趁夜“抢”回来的尸身。

那是一个深夜,杨开慧烈士被乡亲们用白布裹着,匆匆地运回了家里,岸青的姥姥当场晕了过去。

岸青和弟弟岸龙跪在了妈妈面前,只有七岁的岸青走了上去,抓住妈妈的脚摇晃着,希望她能起来。但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了。



反动军阀对毛家孩子的迫害让主席的三个孩子生存艰难,无奈之下,党的同志将他们带到了上海,入读了保育园。

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顾顺章的旁边使得整个保育园陷入恐慌,毛家三兄弟被迫流浪。而在这过程中,最小的岸龙离世了,岸青则被巡警打坏了脑袋。

在哥哥岸英的照顾下,岸青保住了性命,可脑袋的伤一直伴随着他。流浪了足足五年后,他们才在党的同志及张学良将军的帮助下去到了苏联学习,岸青也得以有一个好的环境养伤。

与毛岸青结婚那年,邵华22岁,年纪岁轻了15岁,但她的经历也并不比毛岸青简单。

邵华的母亲是张文秋,父亲则是烈士陈振亚。邵华出生之时,父母为了保护女儿而未让她跟着父亲姓“陈”,因此取名为“张少华”。



后来,邵华在给报刊写作时将笔名定为了“邵华”,久而久之,这就成了她的真名。

1939年,邵华两岁,刚刚学会走路的她跟随父母前往苏联,不曾想在绕道新疆时遭到了反动军阀盛世才的扣押,共160余人身陷囹圄。

随后的七年时间里,邵华一直在牢狱中度过,她的父亲也在这期间被反动军阀迫害而死。

在监狱中,邵华与一众大一些的孩子们当起了“小八路”,他们在监狱中高唱爱国歌曲,帮助党内同志在狱中传递情报,不惧反动狱卒的肆意殴打。

直到1946年,在我党同志的强烈争取之下,邵华等一众同志才被盛世才无条件释放,她也因此来到了陕北。

彼时的岸青仍在苏联学习,而他与邵华的故事,还得等到1960年。

二、再续姻亲

毛岸英是毛岸青的哥哥,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他们还是连襟,又是多少人不知道的呢?

邵华的母亲张文秋在遇见陈振亚以前曾有过一段婚姻,而她与前夫生下的孩子便是与毛岸英结婚的刘思齐,因此刘思齐和邵华是同母异父的姐妹。

1950年11月,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此时,他与刘思齐结婚不足一年,也未生下一个孩子。

对于这件事,张文秋十分内疚,她觉得自己对不起亲家公毛主席,因为她的女儿没能给牺牲的毛岸英留一个后。



因此当邵华渐渐长大成人后,张文秋就有了撮合她与毛岸青的想法。但她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与契机,两人婚事的背后还有主席的助力。

建国之后,11岁的邵华跟着姐姐刘思齐常常出入中南海。毛主席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当他听闻11岁的邵华还未上过学时,赶紧让人给她安排了一个中央的直属小学。

虽然从未踏进过课堂,但邵华经历过真正的革命与战争,还曾参加过土改的宣传。她的学习能力很强,很快就成了班中的优秀学生。

1959年,就读北大中文系的邵华与毛主席谈论起了《简爱》,从书籍聊到家常,毛主席也并没有将邵华当做外人,便将自己心中的话都说了出来。

对于二儿子岸青,主席是满心说不出的愧疚,彼时的他因为哥哥的离世而旧伤复发,在苏联休养了整整八个年头。

而对于孩子的婚姻大事,主席也是十分着急,此刻的他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父亲,希望孩子寻得良配。



这年秋天,岸青病情有所好转,主席便批准他回国修养,在旅大休养。彼时的邵华便与毛岸青有了书信来往,但两方的家长并不知情。

邵华虽然小了岸青15岁,但更像是一个“大姐姐”,她十分同情岸青幼年的遭遇,因此处处都照顾着他。

在旅大时,曾有同志给岸青介绍一个对象,那是医院中的护士,但岸青对那人就是不来电,且主席也觉得此人不好。

一次谈话时,主席对岸青说:“你觉得你嫂子的妹妹如何?”岸青低下来头,拿不出主意。

主席看出了孩子的心思,便让儿媳刘思齐带着妹妹邵华去旅大看看岸青,让两位年轻人接触一下。

邵华的到来让岸青很是欢喜,站在一旁的张文秋一眼便觉得两人“有戏”,识趣的退到了一边,让两人单聊。

与邵华一并到的,是毛主席的“家书”,在这封信中,主席嘱托岸青要好好养伤,同时多交朋友、多看书。岸青一看便明白了这是一场“相亲”。

在多方助力以及两人心意相合的情况下,岸青与邵华走到了一起,并于不久后结了婚。张文秋也得以与主席再续姻亲。



三、艰难的生产

邵华与岸青的婚礼很朴素。毛主席本想亲自到场,但又害怕自己的出行会造成地方工作的不便,便放弃了这一想法,转而托人送上了祝福。

两人婚后的生活十分平淡,邵华专心于学业,而岸青则一直在休养中工作。直到1969年初,邵华怀孕了,一家人都紧张了起来。

邵华怀孕期间,毛主席时常打来电话询问儿媳与未来孙子的情况,每当他听到胎儿非常健康,都会兴奋地大笑。

此时的主席便如一个平凡的老人,期待过上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然而当邵华被推进手术室后,意外却发生了。

1970年1月17日,邵华在妹妹张少林的陪同下来到了医院。彼时的医院因为一些运动而乱糟糟的,若不是周总理亲自下场安排,邵华连生产的病房都找不到。

上了手术台后,生产便开始了,可那孩子却迟迟生不出来。原来,即将出生的毛新宇个头很大,加之脐带绕脖,孩子不容易生出来。

实际上,如若医生正常操作,这孩子是能顺利生下来的,但医生却要故意刁难他们,说道:“大人和孩子,只能保一个!”



听到这样的情况,邵华急坏了,她自然明白这个孩子是主席唯一的孙子,便要求医生保住孩子,不要理会自己。

一旁的张少林不舍姐姐如此牺牲,央求医生能够将两人都保下来,可医生却不予理会,执意让他们快点做出决定。

关键时刻,张少林搬出了主席,吼道:“你们这样,如何向主席交代?”

医生听后便有些害怕了,还未等他反应过来,张少林便把电话直接打到了中南海,询问主席的意见。

听闻医院提出了“保大保小”的问题,主席觉得这是一件荒唐的事情,他生气地给医生下命令:“两个都要!都要!”

挂掉电话之后,毛主席焦急地等待着医院传来的消息,希望一切安好。

主席的霸气回应让医院的医生不敢造次,赶忙给邵华做起了手术,经过医务人员的努力,主席的第一位孙儿也就这样来到了这个世界。

主席虽将天下之事放于胸怀,但也有常人一般的感动。“母子平安”的消息传到中南海后,主席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一年,他77岁。

在给孙儿取名字时,毛主席依旧惦念着革命大业,他给孩子取名为“新宇”,希望孙儿的这一辈人可以开创出新的世界,让革命之火染遍世界。



在一家人的细心呵护之下,毛新宇茁壮成长,如今已然是一位资深的历史学研究专家,专心于史料研究。

而历史也是邵华与公公最常谈论的话题,她也是毛主席晚年时为数不多的知心人,也是最了解毛主席的人之一。

主席去世之后,邵华便专心于文学工作,主编了大量关于毛主席及杨开慧烈士的文学作品,为后人铭记毛主席留下了众多可贵的学习资料。

参考信息:

毛泽东促成毛岸青与邵华情定终身 - 中国知网

毛泽东的亲友系列之三 邵华 - 中国知网

毛泽东的二儿媳邵华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