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保时捷这个曾经的豪车巨头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中国市场节节败退,面对着保时捷的压力很多人都在想这样的保时捷到底该怎么看?我们又该如何分析判断这件事呢?
一、中国市场交付下滑28% 的保时捷
据太平洋汽车网的报道,日前,从保时捷官方获悉,2024年保时捷全球累计交付量为310,718辆,同比下降3%,其中中国市场销量严重下跌,达到了28%,全年累计交付仅56,887辆,占保时捷全球市场份额的18.31%,近五年来市场份额首次占比不到20%,巅峰时期达到过30%,从保时捷全球第一大市场下降至第三。
除了中国市场之外,保时捷在其他市场则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北美依然是保时捷第一大市场,全年累计销量86,541,同比增长1%。而在其德国本土市场,保时捷增速最明显,全年累计销量35,858辆,同比增长11%。除了德国外的欧洲市场,销量增长8%,达到了75,899辆。而海外和新兴市场也同比增长6%,全年累计销量为55,533辆,快赶上中国市场。
从具体车型上来看,保时捷Cayenne是该品牌交付量最高的车型,全年累计交付102,889辆,同比增长18%,创下历史最高交付纪录。不过Macan全年交付量仅64,517辆,同比下降26.14%。保时捷方面认为,Macan的销量下降主要是由于其正在面临车型换代。
根据最新的官方声明,保时捷Macan将于2026年停产,但从目前表现来看,是否停产可能取决于其电动继任者的受欢迎程度。
二、保时捷的出路在哪里?
近年来,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显著下滑,引发了广泛关注,我们到底该怎么看这件事?
首先,近年来,随着全球向绿色经济转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以特斯拉、蔚来等为代表,各类新能源品牌的车型纷纷涌入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国产新能源汽车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还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上下了大力气。这些品牌通过高性价比、智能化的产品,赢得了大量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年轻消费者。
对于保时捷等传统豪华车企来说,这种压力是巨大的。保时捷作为传统燃油车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上虽然有所努力,但步伐相对较慢。其电动车型Taycan虽然应用了许多领先的自动驾驶与车载AI技术,但高昂的售价和充电基础设施的不足仍对消费者选择形成制约。同时,保时捷在燃油车市场上积累的品牌溢价难以深度赋能纯电车型,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其次,在以往,豪华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往往通过稀缺性、品牌溢价和加价销售等手段来保持高利润。然而,随着消费者理念的转变,这种玩法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中国经济整体增速放缓,消费者在购车决策上愈发谨慎。尽管高端消费依然存在,但涨幅明显减缓,很多消费者开始选择更实用的车型。
此外,消费者的购车偏好也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环保和智能化特点,而传统燃油车的性能和品牌优势逐渐减弱。保时捷等传统车企在智能化和电动化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这种变化在年轻消费者中尤为明显,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具有科技感、智能化特点的新能源汽车。
第三,保时捷想要真正扭转在中国市场的颓势,必须要认真沉下心来深入分析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并且用满足中国客户需要的产品来支撑自己的发展。一方面,在产品研发方面,保时捷需要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虽然保时捷已经推出了Taycan等新能源车型,但在新能源汽车产品线的丰富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加大对纯电动车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研发投入,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例如,针对中国城市通勤需求,可以研发一款小型纯电动保时捷车型,具有灵活的操控性和较短的充电时间。另一方面,在产品定价策略上需要进行调整。目前保时捷的车型价格相对较高,在中国市场面临着性价比的挑战。可以考虑推出一些入门级的车型,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门槛。同时,在售后服务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如延长质保期、免费保养次数增加等,以提高产品的整体性价比。
第四,保时捷的案例告诉我们,在瞬息万变的汽车市场中,没有常胜将军。即使是像保时捷这样具有悠久历史和卓越品牌形象的豪华车企,也会面临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求、竞争对手的策略以及技术的发展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只有持续变化创新,企业才能应对市场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