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存量优势,燃油车发展了百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然是王者。
比增量优势,新能源车发展数十年,汽车消费增量来源,属于新势力。
马斯克说:欧美贸易壁垒一旦解除,中国新能源车企,能够干掉全球大部分车企。
这里面有一半是场面话,有一半是事实,毕竟现在特斯拉已经对中国电动汽车供应链有了依赖。
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称: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汽车供应链95%以上是中国供应商企业。
马斯克十分清楚,特斯拉被引入中国市场,打造上海超级汽车工厂的作用。
特斯拉就是一条刺激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展的鲶鱼,有了外来者,中国的车企才能结束内耗,一致对外,回归良性竞争发展模式。
鲶鱼效应也确实发挥出来了,特斯拉搅局中国汽车市场后,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纷纷崛起。
比亚迪后来居上、跻身头部新能源车企;传统汽车大厂开始发展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
持续亏损的互联网造车势力中,理想脱颖而出,实现逆势增长和稳定盈利。
中小传统燃油车品牌中,重庆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成为国内市值第二车企。
巅峰时期,国内新能源车企超过400家,经过价格战和产能优化后,只剩下10几家了。
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走向成熟饱和之后,特斯拉的鲶鱼作用就结束了。
到了这一阶段,马斯克明白特斯拉和中国车企的纯粹商业竞争才刚开始。
车企之间的竞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份额,一个利润增长。
其他车企还在亏损造车的时候,特斯拉已经盈利,坚持走轻奢小众的产品路线。
但比亚迪产销量的迅猛增长,第一次让马斯克感到压力。开始主动转型大众乘用车市场。
特斯拉从小众轻奢车型走向大众乘用车型,主要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
为了增加市场份额,马斯克发起价格战,牺牲利润来换销量和份额增长。
但依然无法阻止比亚迪的强势崛起,比亚迪销量和营收首次超越特斯拉。
特斯拉唯一剩下的优势就是利润水平,比亚迪的净利润跟特斯拉有差距。
赛力斯、理想汽车等实现盈利的造车新势力,也让马斯克感到头疼。
不知不觉中,马斯克发现自己让特斯拉陷入内卷式的价格战竞争了。
价格战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因为这是最简单有效占领市场的方法。
欧美设置了贸易壁垒,就等于挡了中国新能源车企海外输出的道路。
美国直接不让中国车企生存,欧洲又要提高关税,不能外卷就继续内卷。
这样一来,,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压力就小很多,中国车企也不用一个劲的跟特斯拉对着干。
特斯拉是电动汽车企业,全球的欧美燃油车企,才是中国新能源车企的竞争对象。
一旦没有了贸易壁垒,凭借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先发优势,欧美的传统汽车大厂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欧洲的豪车品牌、美国的特斯拉,要量产电动智能汽车,都需要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
欧美国家不是看不到全球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趋势,只是为了维护传统燃油的利益。
燃油车市场的定价权和利润空间,包括核心技术,一直是欧美车企垄断。
而电动智能汽车领域,定价权和利润是中国车企说的算,他们接受不了。
欧美车企建立的高价高利润车型体系,被中国新能源车企打破了。
结果就是宝马、保时捷和奥迪等豪车品牌,都开始卖不动了。
相对低价且高配置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一步步侵蚀传统豪车市场。
曾经称霸中国市场的日系车和德系车合资品牌,如今都辉煌不再。
一边是产能持续萎缩的燃油车产业,一边是高增长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
欧美车企实际上陷入两难困境,燃油车颓势不可逆了,电动智能汽车想发展离不开中国。
欧洲也好,北美也好,传统能源和汽车巨头,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哪怕是不断缩水的利益。
欧美贸易壁垒解除,这些能源寡头和汽车巨头的利益基本盘,会更快坍塌。
贸易壁垒能当一时是一时,多赚一笔是一笔,除非中国车企肯让利。
这些欧美传统汽车行业的食利阶层,能从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分一杯羹。
中国车企出海欧洲市场,其实就是合作共赢,欧洲德国车企是中间商。
东南亚地区则不同,中国新能源产业扎根已久,电动化战略稳步推进。
至于北美地区,那已经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了,而是另外层面的博弈。
马斯克巴不得中国车企去东南亚和欧洲较劲,这样特斯拉还能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