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检察院干警查看明月峡古栈道景区内消防设施情况。
“您已进入古柏密集区,请避让古柏,减速慢行。”
春节前夕,在四川省剑阁县一段108国道旁,剑阁县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黄莉指着一块醒目的警示标识牌告诉记者,这是该院为有效保护古树名木,与县林业局、交通局共同制作的。这段国道,与古时的金牛道大体重合。
除了古树名木,从陕西到四川,如今的古道“路况”如何?古道旁的古村落、古建筑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状况怎样?日前,本报采访团从古道的起点西安出发,赶往成都,采撷古道沿线检察机关一体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推动保护古道文化遗产的履职故事。
跨区划办案
让古道长伴绿水青山
在不少西安人口中,秦岭北麓有所谓“七十二峪”的说法。不知先民们历经了多少年的探索,最后走通了由长安南下穿越秦岭的四条著名古道,自东向西分别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
“朱公碥石刻是为了纪念清道光年间佛坪厅抚民同知朱光祖修路而刻的。”在陕西省周至县的傥骆道遗址,周至县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党委副书记陈刚科向采访团记者介绍。记者在现场看到,曾经被杂草遮蔽的朱公碥石刻上的刻字已被安上文物保护宣传栏,设置了界碑和安全责任公示牌。
“古栈道大多建在悬崖峭壁的河谷之上,被乱石、流水等自然侵蚀、损毁的情况严重,古道遗址亟须保护,但是很多地方人们难以到达,需要科技帮助锁定证据。”另一组记者来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沣峪口黑沟口大桥子午道遗址。陕西省秦岭北麓地区检察院检察官国艳蕊带领记者从黑沟口大桥旁的石阶,越过河谷乱石,查看栈孔遗迹。
“借助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栈道进行3D建模,可以远程确认现场损毁情况。”在陕西省检察院生态环境检察指挥中心,陕西省检察院党组成员,西安铁路运输分院(下称“西安铁检分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勇现场“作业”,为记者演示了“隔空指挥”无人机锁定影像证据的过程。
王勇还告诉记者,2023年,西安铁检分院统一指挥秦岭北麓地区、秦岭南麓地区两家跨行政区划基层检察院,运用卫星遥感与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办案,通过实地走访村民、询问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查阅文史资料等办法,查明多条古道遗址受损或保护不力的事实。两院分别向西安市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宝鸡市太白县、凤县,汉中市西乡县、佛坪县、留坝县等地文物保护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整改,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此前,由秦岭南麓地区检察院办理的督促保护子午道遗址行政公益诉讼系列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评为“2022年度检察公益诉讼十大精品案例”。
案件是办结了,可是,保护这些早已失去实际用途的崎岖古道价值体现在哪里?又该如何保护?带着一连串问题,记者一行驱车离开关中平原,沿西汉高速驶入险峻深邃的子午谷一路南下。
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子午古道南段的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这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国家一级文物——西汉鎏金铜蚕的出土地。
“这么一件宝贝,怎么会现身深山之中?”在金蚕之乡展览馆,当地古道专家罗先余解答了我们的疑惑:这一带自古就是有名的桑蚕之乡。汉唐时期,还有一座繁华的驿站,驿站遗址就在谭家湾村地下5米。鎏金铜蚕被河水冲出,顺理成章……
秦岭南麓地区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刘涛告诉记者,2022年,检察机关通过大数据办案平台了解到子午古道遗址受损线索。该院随后全面摸清了古道遗址保护情况。同年11月17日,该院组织召开听证会,包括石泉县在内的案涉3个县(区)文物行政部门及遗址所在的8个镇政府代表参加听证,全国人大代表担任听证员,会同上级行政主管机关代表和相关专家,共同寻找最佳保护方案。
“咱们现在看到的谭家湾遗址保护碑后面,曾是一个垃圾箱,旁边这条排水渠里经常有倒进来的生活污水,气味难闻——现在好多了!”发现这些问题后,检察机关决定推动文物遗址保护综合治理,建议行政机关联合属地镇政府,改善周边的整体环境。“毕竟遗址是在下面,上面的污染行为可能对遗址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也要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刘涛说。
古道保护与改善人居环境、美化生态紧密结合,二者并行不悖,一体推进。这个思路显然早已凝聚为陕西属地、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共同遵循的司法理念。一路走来,这种印象在不断加深——
位于西乡县白勉峡镇的铧炉栈道遗址,是连接子午道与荔枝道的枢纽,但曾经鲜为人知。“在检察建议的推动下,我们协同相关部门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不仅增设了公告公示栏与宣传栏,还修筑了一条长约300米的荔枝古道文化步道,让这条承载往昔传奇的‘送荔枝之路’焕然一新,重焕生机。”镇长张飞告诉记者。
接着,记者来到位于汉中市北面的褒斜古道南口——褒谷口。这里是国之瑰宝——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的诞生地,还是“千金一笑”的西周美女褒姒的故里。汉中市汉台区检察院检察官张宏敏告诉记者,2021年,该院发现石门水库在除险加固放空水库施工过程中,库区泥沙下泄,引起大坝下游河道淤积,水流浑浊度增加。同年10月,汉台区检察院通过检察建议、座谈等形式积极督促行政机关履职尽责,共同寻找河道协同治理的最佳方案。“现在看来,整改效果非常好。”
织密“保护网”
让文物古木扮靓古道
从汉中地区穿越大巴山南下,自东向西也有三条著名的古道:荔枝道、米仓道和金牛道。
记者一行沿金牛道经七盘关入蜀,穿过明月峡,再翻越剑门关。“快看,此处就是金牛道咽喉!”一到明月峡古栈道遗址,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张世海就向记者介绍。明月峡古栈道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专门扩建而成的,“景区内草木茂盛,木质建筑较多,消除消防安全隐患尤为重要。”为此,朝天区检察院推动行政主管部门完善消防设施,强化消防安全工作措施。
因明月峡紧临嘉陵江,朝天区检察院牵头嘉陵江上游八地检察院会签了以“水”为中心的流域生态保护协作机制,为明月峡持续保持“依青山,傍绿水”的良好生态环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经千佛崖、观音岩,沿金牛道蜿蜒前行,映入眼帘的是千佛崖摩崖造像,这里是四川规模最大的摩崖造像石窟群。
如此层叠分布、繁复精美的佛教造像,有没有出现过保护难题?广元市利州区检察院检察官李向阳介绍,2023年,该院接到“益心为公”志愿者反映,发现石窟群的观音岩石窟因雨水冲刷存在岩体崩塌的风险。检察官在调查中发现,观音岩周边环境较差,还有烧纸祭祀的痕迹。于是,该院督促相关部门开展文物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排查,严管文物保护区祭祀活动,清理排水通道,启动专业化修复,对石窟造像进行全方位保护。如今,记者在现场看到,石窟群旁边已经竖起保护标牌,整体环境十分优美。
“为保护石窟寺及石刻文物,广元市两级检察机关与广元石窟研究所协作联动,设立石窟寺文物资源保护基地,建立起文物资源保护‘绿色通道’。”广元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孙丽鋆告诉记者。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记者来到位于剑阁县的剑门关镇,这里有金牛道上最为著名的关隘——剑门关。剑门关地势险要,有“蜀北屏障、两川咽喉”之称。在这里,剑溪河穿剑门关镇而过后,流入了剑门蜀道国家级风景区。
2023年,有游客反映剑门关景区里的水有异味。剑阁县检察院经调查发现,剑门关镇原有的污水收集及集中处理能力,难以应对剑门关景区节假日污水产生量陡增的现状,导致部分生产、生活废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排剑溪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剑门关景区内水环境质量。
如何确保流经场镇进入剑门关景区的沿线河流水质符合标准?“我们通过向当地政府、县住建局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将污水处理厂扩容改建纳入县级民生实事项目,由县政府拨付专项资金进行建设。我们凝聚各方力量,努力共同推进剑门关水环境保护工作。”广元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董升礼告诉记者,目前,剑门关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扩容改建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来到四川,一路都在听人谈及“翠云廊”,这里古时地处金牛道,有着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视察并嘱托要保护好这些古树名木。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检察机关如何履职保护这些“活着的文物”?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时刻激励着我们新时代的护柏人。”剑阁县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黄莉回忆说,“当时108国道路段弯多、路窄、车多,古柏因车擦刮受损严重。”2024年5月,“益心为公”志愿者反映,108国道两旁的部分古柏被车辆擦刮、撞伤。
收到线索后,剑阁县检察院会同县公安、林业、交通等部门,邀请代表委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和相关单位联合巡护,参与现场调查,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完善古柏保护之策,加强古柏防撞监测和行政机关协同监管,推动形成预防保护与事后追责并举的综合保护机制。
绵阳市梓潼县是翠云廊西线的起点。“梓潼翠云廊位于七曲山系,与七曲山共同孕育出梓潼县的历史文化,梓潼县检察院立足该地特色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体保护。”梓潼县检察院检察长廖小舟向记者介绍。
“完整、科学,一体化保护”,从古树名木到绿水青山,从文物古迹到文化遗产,广元市检察机关牵头古道沿线川陕甘三省八市检察机关跨区域协作以来,认真落实古道、古树名木及文物古迹保护专项监督,为古道编织出一张全方位、多维度的公益诉讼检察“保护网”。
“原来古道部分路段长期未进行修缮,还堆放易燃物,若干文物未进行文物申报评级,处于保护不力的状态。”
米仓道是由秦入蜀的另一条著名古道,因米仓山而得名,是联系川东北地区和关中地区的重要通道。阆中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潘珑告诉记者,该院在发现上述古道保护不力的情况后,向阆中市文旅局制发了检察建议,督促其对米仓道整体维护,同时推动设置节点标识牌,协助对文物进行申报评级,出台有针对性的文物保护利用方案。“目前,领导干部挂钩保护古道,定期开展联合巡查,整改效果非常不错。”潘珑说。
与此同时,在米仓道贯穿全境的巴中市内,检察机关着力打造公益诉讼品牌矩阵。巴中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吴柯蓝介绍,该院深化检察品牌创建,组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专门办案团队,以米仓道石窟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古镇、传统村落、沿线道路、行道树等分类确立监督重点。
古道是古代交通遗迹,更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谈到古道及文化遗产保护,四川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麟表示,作为翻越秦岭和巴山、连通南北的这些交通大道,古道2000多年来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沟通融合,展现了先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朴素理念和生产生活实践,承载了历史原真性文化遗产价值。四川省检察机关将继续探索文物保护精准履职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深入挖掘、保护文化遗产多重价值;同时,加强跨部门、跨区域交流协作,促进文物司法保护从单一分散、临时随机向系统整体、常态规范转变,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四川样本。
合作与深化
让中华文明润泽长远
谈到跨区域协作,陕西省汉中市检察院党组书记刘洋介绍,2024年10月30日,第二次三省八市古蜀道保护公益诉讼检察跨区域协作会议在汉中市召开。会上,陕西、四川、甘肃三省八市检察机关交流了各自在古道保护中的经验和做法。
记者欣喜地看到,深化交流沟通,持续拓展和深化跨区域协作是近年来三省检察机关办理古道相关案件的显著特点。古道保护协作机制的建立,强化了古道系统协同保护工作认同,增强了“检检协作”保护实效和社会影响力。
沿古道一路南下,记者惊奇地发现,在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地势险要处,往往能看到古道与今天的国道、高速公路、高铁轨道紧密相依、一路同行。站在这些地方,一种强烈的“穿越感”油然而生:今天的检察官为何要悉心守护古道遗址?他们的这份成绩与辛劳,又如何才能获得今人的认可与认同,进而凝聚更大的合力?
其实,不仅是古道,通过检察公益诉讼有效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是最高检近年来一直着重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副厅长邱景辉告诉记者,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因违反本法规定造成文物严重损害或者存在严重损害风险,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照有关诉讼法的规定提起公益诉讼”。在新法助力之下,检察公益诉讼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将有更大用武之地。
2024年11月19日,陕西省检察院召开宣传文化工作会议,在全省三级检察机关部署开展“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下称“文化寻保传”),这与该院2021年部署开展的“红色寻保传”活动相呼应。在陕西省检察院采访时,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旭光的一番话让记者印象深刻:“‘文化寻保传’既是一项检察履职行动,也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旨在通过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寻访感受、履职保护和价值传承,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筑牢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根与魂。活动中,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将与属地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一起将活动向纵深推进,并以此凝聚起广泛社会合力,共同做好包括守护古道遗址在内的相关工作。”
成都是金牛古道的终点,金沙遗址则是记者此次古道之行的终点站。记者来到了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兴建的金沙遗址博物馆。3000多年前,古蜀金沙人披沙拣金,铸造出太阳神鸟金饰、黄金面具等圣物,托起对日月神灵的崇拜,讲述着古蜀文明的故事。如何守护好这片神奇的遗址文明?青羊区检察院邀请相关部门联合召开“文物考古溯源”研讨会,协助对刑事追赃移交文物开展考古论证工作,联合广汉市检察院会签跨区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协作机制,共同为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提供法治保障,我们才得以看见今天如此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
从高山林壑到广袤平原,从偏僻乡村到繁华都市,这趟古道采访之旅令人久久回味。如果有什么可以将这些地域、时空紧紧串联起来、凝聚为一种强大合力的话,那它一定是文化!
我们相信,在呵护古道遗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条路上,检察履职的步伐不会懈怠和停歇……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