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祠堂”一名最早出现于汉代,也叫家庙、宗祠。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帝王与士大夫才有资格建家庙祭祖,民间不得立祠。自南宋朱熹著《家礼》立祠堂之制,及明嘉靖年间“推恩令”之后,祠堂才逐渐走向民间,成为各姓族人敬祖议事、教育族人、弘扬社会价值观的场所。一座祠堂代表一个家族的繁衍发展,一座宗祠记录一个家族的沿革变迁。
百年风雨散落去,味道不变是乡情。穿过宽窄不一的巷子小径,掠过鳞次栉比的老屋,映入眼帘是淳朴古韵的祠堂,斗拱交错,巍峨庄重。如今,一座座布满岁月痕迹的广府古祠默默嵌于现代都市中,是广州人的根和源,记载了先人数不尽的奋斗,又寄托了其对后人的殷切期望。一砖一瓦,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可以想象。走进古祠堂,就如同走进城市肌理的最深处。
由此可以理解广州人的家国情怀,触摸那历经沧桑却依然熠熠生辉的精神和力量。而在广州居然藏着这么一个地方,它被称为广州“最神秘”的祠堂。比陈家祠早四百多年,如今却少有人知!可能好奇的朋友就会问了,广州“最神秘”的祠堂到底是在哪里?那里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密码?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有关广裕祠的那些事。广裕祠始建年代约为1406年,比陈家祠早四百多年。
自明朝宣德年间后,历代均有维修记录。据说当年南宋宰相陆秀夫在广东崖门以身殉国后,其南迁的部分族人秘密逃到此处藏匿,几百年后发展成钱岗村,广裕祠就是陆氏家族的宗祠。广裕祠堂共三进,建筑面积共816平方米,占地约992平方米。坐北向南,主座均为木构架,两旁山墙承重、屋面素瓦、悬山屋顶,是珠三角地区祠堂中具明显北方风格的实例。在广裕祠中发现了一件旷世珍宝: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其西更楼上的一块长8.7米,宽0.3米的“江城图”封檐板,反映了清代广州珠江河北岸沿江城市风光和乡村生活风情。封檐板以浮雕、镂空雕的形式,向人们再现了明清时期珠江两岸的风光:河边有下棋的、钓鱼的老头,有戴高帽的洋人,有民居、店铺。东部的大沙头,当年仍是郊区,一片田园风光,牧羊、砍柴、呈现农耕风貌。难怪有人将封檐板称作“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广裕祠全称“陆氏广裕祠”,位于距广州市中心约40公里的从化区太平镇钱岗古村,是明代陆氏后人陆广裕等人为纪念陆贾、陆秀夫而建的家族祠堂,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不仅如此,而且,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是截至目前发现的全国唯一一座有六次大修年代记录的古祠,被誉为“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并于2003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
如今的广裕祠不只是一座普通的广府家族祠堂,更是一份不可磨灭的独特历史印记。它记载了广府人的祖先从中原一路南迁的艰辛与辉煌,成为人们游览古迹、敬仰英雄的打卡地。
特别是对于工作和生活在广州以及周边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说,对于比陈家祠早四百多年,如今却少有人知!广州“最神秘”的祠堂有啥想说的,也欢迎大家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