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青春力量助推“双百行动”落地见效,近日,佛山大学瑞昇归雁实践团走进浮洋镇大吴村,围绕“潮韵吴瓷——返乡青衿探非遗,古韵新昇映吴乡”这一主题,开展“双百行动”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暨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大吴泥塑博物馆,实践团一行通过实地走访、交流参观等方式,详细了解大吴泥塑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文化内涵等。此外,大家还在泥塑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大吴泥塑作品。

佛山大学瑞昇归雁实践团队员 刘永霖:我是佛山人,在来到潮州之前我很少了解到大吴泥塑,来到潮州之后,首先我能感受到大吴泥塑中充满了磅礴生命力,我们在体验捏制大吴泥塑中也了解到大吴泥塑中其实蕴含了很多技巧,比如在捏制大吴泥塑的时候,它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技巧就是“贴塑”,我还向老师学习了一个非常好的技巧,“捏泥成片,褶片成衣”。

佛山大学瑞昇归雁实践团指导老师 张茎:我们这支队伍主要是来自佛山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来到潮州市潮安区这边,主要想了解大吴泥塑的一些基本情况。也是想让我们的学生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大吴泥塑发展。让大吴泥塑真正得到进一步传承,也能够适应“互联网+”的时代步伐。

在交流学习中,这群来自不同地方的大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潮州大吴泥塑的独特魅力,也萌发了不少传承发展非遗大吴泥塑的新思路、新想法。

佛山大学瑞昇归雁实践团队员 刘永霖:就在刚刚捏制泥塑的过程中,我灵光一闪,想到了可以将泥塑制作过程数字化成为一个模型,然后将模型沉入到大数据服务器中,可以让大家在线上电子捏制属于自己的泥塑。

佛山大学瑞昇归雁实践团队员 蔡亘铭:老师给我们的反馈中,在年轻人之中,非遗传承不太受年轻人喜欢,可能是宣传力度不够大。我认为我们可以用IP文化,做一些卡通形象,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用我们的AI技术帮大吴泥塑做一些更加生动形象的泥塑形象。


俗话说“北有泥人张,南有泥人吴”,作为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齐名的大吴泥塑,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南宋理宗嘉熙元年,而此次佛山大学瑞昇归雁实践团的到来为古老的非遗文化发展带来新鲜活力,也让当地大吴泥塑手工匠人看到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大吴泥塑博物馆馆长 潘幼芬:因为现在科技比较发达,所以用数字化结合传统非遗,我相信能够创造出新的题材。他们现在有AI,想要什么都可以生成出来,然后我们就可以用大吴泥塑做出来。只做传统产品的话,买的人比较少,现在还是要创作一些文创产品,像我们刚才看的徽章等,那也是大学生开发的。

通过此次实践,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加深了对大吴泥塑这一非遗文化的理解,更深刻认识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大家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大吴泥塑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期待通过团队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大吴泥塑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共同守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佛山大学瑞昇归雁实践团队员 蔡亘铭:我们是大学生,想着我们是家乡培养的,寒暑假我们应该为家乡做一些事情,就参加一些乡村服务,做一些非遗调研,可以宣传自己的潮汕文化。我们去到一个充满广府文化的地方读书,那边也有很出名的非遗,像佛山的泥瓷也很出名,我们作为潮汕人,也应当去宣传我们的文化。譬如说我们在大吴会客厅帮忙清理清扫,去党群服务中心走访,去敬老院走访,以及跟会客厅的孩子进行泥塑知识科普,向他们宣传大吴泥塑的特色。

原创文章,版权归潮安融媒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记 者:陈晓婉 吴炯

本期编辑:黄雪绒

执行编辑:王 晓丹

编 审:刘俊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