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花、秦淮灯彩、“板凳龙”、高淳小马灯……用中式美学打开首个“非遗版”春节,一起来感受流光溢彩中红红火火的年味吧!


打铁花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宋金时期,兴盛于明清。作为古代汉族冶铁工匠创造的技艺,打铁花最初是一种祈福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节庆表演艺术。表演者将铁块加热至1600℃以上,熔化成铁水。表演者手持木勺,将铁水用力泼洒到空中或撞击坚硬的物体,使铁水在空中炸裂成万千火星。火星飞溅时与空气接触,瞬间冷却,形成流光溢彩的壮观景象。如诗中描写“火树银花幻莫测,凌虚掷地纷骊珠”,场面甚是壮观,引来观众阵阵欢呼。万千铁花冲破漆黑的夜空尽情绽放,是独属于华夏文明的浪漫和热烈,也是传承千年的中式浪漫。图为2月1日,正月初四,20岁的贾贤恺穿上厚重的防火衣、戴上防护帽,披上沉重的火虎道具在常州恐龙园表演。


秦淮灯会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1700多年。秦淮灯会作为中国唯一一个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是南京市春节期间最重要的非遗活动、群众性庆祝活动,是展现南京独特历史文化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春节期间,第39届秦淮灯会再次吸引各地游客驻足观赏。多个主题展区,结合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生动展现秦淮灯彩的千年传承与文化底蕴。图为2月3日,正月初六,夫子庙大成殿门口活动现场,那一刻金陵韵味与新春的喜庆融合共同组成了美好画卷。


“板凳龙”,自古至今,寓意万世太平、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热闹喜庆之意。尤其是在过年期间,每家每户用板凳、灯笼、杉木棍等组成“龙身”,前后分别扎起龙头、龙颈(也称龙二)、龙尾贯穿一体,形成一条相对简易、腾空而起的巨龙。江苏茅山“板凳龙”龙头高2米,龙尾高1.2米,板凳板板相扣、凳凳相连,60余名村民舞动着长达100米左右的“板凳龙”,众人围观,伴随着鼓乐声,火红的板凳龙穿梭在古香古色的街巷中,为游客们送上新年祝福,一片喜庆祥和的新春景象。图为1月31日,一群身着汉服的外国友人在茅山东方盐湖城观看“板凳龙”表演后靠近“龙头”合影。


孔令谦 摄 南京高淳小马灯最早起源于明朝。明朝末年,当地爆发了严重的干旱,村民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兴办了小马灯。该舞蹈由8岁至12岁的孩子组成表演队,总共有30多人扮演历史名人等人物用走阵图的方法进行表演,同时配备鼓、锣、锵、长喇叭等乐器,表演内容体现了民众对英雄、智慧、忠贞、忠义的追慕,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讴歌,以及祈盼祖国强大、团结和谐、天下太平的愿望。 2023年,高淳小马灯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月13日,为了传承民俗文化,固城街道后埠自然村传承民俗文化发起成立39人小马灯表演队。每天排练3小时,截至记者发稿,已演出18场。图为2月2日,正月初五,16岁初中生杨文俊在邢家自然村广场扮演关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郑亚群 刘雨霏 文/摄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