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

去年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今年我们迎来的是第一个“非遗版”春节。

为了迎接蛇年春节,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哈密市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等公共文化场所在春节期间不闭馆,博物馆和图书馆更是“花式上新”,感受传统年俗、体验非遗技艺……“入馆游”让这个春节的年味升腾出了“文化味”。

春节最热闹的就数放鞭炮。1月31日是正月初三,哈密市图书馆以“绒花盛绽 华韵流芳”为主题开展了以制作非遗代表性项目 “绒花鞭炮”的体验活动,吸引了很多市民参与。


一位孩子正聚精会神地制作“绒花鞭炮”。融媒体中心记者 玉苏甫·艾买提摄

当日,30组市民家庭早早来到活动现场。在拿到分发的制作材料后,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研究制作方法,有遇到困难的立即请家长“支援”,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最终,一根根绒棒在大家的巧手编织下慢慢成为一串串火红的鞭炮,看到一串串“绒花鞭炮”大功告成,孩子和家长们纷纷表示,通过参与制作活动,体验到传统非遗技艺的魅力,非常有意义。


一位孩子及其家长正在欣赏“绒花鞭炮”。融媒体中心记者 玉苏甫·艾买提摄


手工制作出的“绒花鞭炮”。融媒体中心记者 玉苏甫·艾买提摄

哈密市第十三小学一年级四班学生李畅说:“通过学习,我不仅制作了‘绒花鞭炮’,还学习了制作绒花的流程,感觉‘绒花鞭炮’特别神奇,我也特别开心。”

家长赵蓉说:“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春节假期能和孩子参与到这么有趣的活动中,体验传统非遗技艺,共享亲子陪伴的欢乐时光,非常有意义。”

和市图书馆一样,这个新春佳节,哈密市博物馆也不再是平日里安静的文化殿堂,而是成为市民出游的热门打卡地。


游客参观艾斯克霞尔南墓地的出土文物。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新加摄

1月31日,记者在哈密市博物馆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摩肩接踵。在二楼、三楼的展厅里,无论是古老的出土文物,还是天山哈密翼龙的化石,都被游客们层层包围。大家或是认真观看着文物介绍,或是拿出手机对着心仪展品拍照。


一位小学生正在拍摄天山哈密翼龙的复原模型。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新加摄


游客在天山哈密翼龙展厅参观。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新加摄

乌鲁木齐市民麦迪努尔·买合木提江和妹妹在妈妈的带领下正在参观天山哈密翼龙的展览。她说:“我和妹妹都是第一次来哈密,在这里了解天山哈密翼龙和哈密市的文化历史,不仅学习了知识,也拓宽了眼界。”

在博物馆一楼,一场以“蛇舞新春 妙趣横生”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及其家长。


一位孩子正在制作蛇形灯笼。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新加摄

工作人员为孩子们详细介绍了蛇年在十二生肖中的独特寓意,以及哈密区域春节期间的传统年俗,随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孩子们体验了灯笼、糖画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制作技艺,还分组开展“蛇形接力赛”游戏,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身体力行,将自己对新春的美好祝福融入到手工作品中,也融入到团队协助中。


两位孩子聚精会神地制作糖画。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新加摄


一位孩子展示自己制作的糖画。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新加摄

哈密市第五小学五年级学生谢合热巴努·阿合买提说:“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博物馆活动,通过活动,我知道了很多春节年俗,增强了动手制作能力,非常喜欢这些活动。”

哈密市博物馆馆长严枫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博物馆从除夕到正月初七不闭馆,每天还设置了游戏环节。“前100名入馆观众可以参与游戏赢奖品。同时,我们还策划了‘欢乐中国年’社教活动,营造出一个热热闹闹、安乐祥和的中国年氛围,让游客到博物馆不仅可以参观历史文化,还能通过参与社教活动感受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严枫说。

文 | 融媒体中心记者 叶翠、

玉苏甫·艾买提、曹新加

编辑|雷慧

责编 | 赵春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