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你还会参加同学聚会吗?

年前,许久没有动静的同学群忽然有人发了一条信息,想要组织一场同学聚会,呼吁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们抽时间参加。

令人意外的是,回应者寥寥几人。或是说了两句,不见下文,或是从头到尾也没有出现过。

同学群恢复了往日的冷清,那场同学聚会也没有了后续。

没有人想知道其他人过得怎么样,也没有人想和人分享现在的生活。

点开这些同学的朋友圈,要么一片空白,要么设置了仅三天可见。就连我自己,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也许人到中年后,不得不顿悟一个残忍的真相:

现在的中年人,大多已经不参加同学聚会,甚至在消失在你我的朋友圈了。


每次参加同学聚会前,都有一番激烈的心理活动。

不去呢,还想追忆从前,也好奇其他人如今过得如何;真去呢,担心自己的生活拿不出手,沦为一个无人问津的观众。

到最后又会发现所谓的同学聚会并不如自己想象中那么美好。

广东的怡姐去年过年时参加了一场同学聚会,本以为老同学聚在一起,有的只是回忆青春的嘘寒问暖,却没想到,全是社会人的攀比应酬。

衡量能不能参加同学聚会的标准,不再是有没有时间,而是有没有足够的本事。

有本事的人,是聚会上的明星,在房子车子票子的话题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欢声笑语里收获别人的羡慕与吹捧。

而日子过得一般的,在这样的场合中,如同照镜子般看到的只有属于自己的沧桑。

人老了,变胖了;

脸上的皱纹多了,兜里的钱变少了;

头发不是白了,就是发际线后移了;


上学时大家按成绩、论身高排座位,毕业后的同学聚会则按照财富、身份分团体。

体制内的坐一块交流心得,创业做生意的推杯换盏,普通打工人坐一起吐槽996、007的不易,无业游民面面相觑。

重聚在一起,聊上学时的成绩太过青涩,交谈过程中全是房子孩子票子等成人话题。

怡姐结了婚,但后三件事进度为零,在这里,她无法加入他们的话题,只能是别人生活的听众。

整场同学聚会,她坐在角落里,听着别人的生活过得有多好,成就多辉煌。

做生意的日进斗金,有家庭的儿女双全,孩子没进贵族学校的,也上着五六个补习班。

岁月的杀猪刀只挥向自己,一场聚会,得到的全是对自己的唏嘘。


聚会结束后,她想了很久,最后还是选择退出了班群。这个选择的背后,是她自知心态的脆弱,无法承受在比较中的不如意。

也是发自内心觉得,物是人非,同学聚会变味了。

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后,大多数人已经不再如学生时代那般纯粹。

那时候的我们尚且年轻,相信英雄莫问出处,只要努力,必定能收获一个好结果。

但步入社会,历经职场和生活的负重前行后,便意识到比起四十不惑,更常见的是四十不获。

不带一丝杂质的嘘寒问暖终究是理想,热闹过后的一地鸡毛才是中年人的现实人生。


43岁的王兰发现,曾经能全员到场的同学聚会,到现在再也凑不齐人。

群里收集聚会人员名单的时候,思索了很久,她也没在人员接龙上加上自己的名字。

45人的班级,最后凑齐的只有13个人。

和要好的朋友聊起这件事,她也只是回复两个字:在忙。

人到中年,不是在忙,就是在忙的路上。

大儿子今年要升高中,小女儿刚上幼儿园,也并不能完全离开人。

丈夫去年没有拿到年终奖,领导还暗示他年后可能会有一波裁员,以至于为了业绩,这个年丈夫还在为工作忙碌不已。

而这个年,她也没有得到彻底的休息。


上有老,婆婆年前摔了一跤,骨折在家,需要儿女们轮流照顾。

下有小,孩子的学习不能因为过年放假而中断。

亲戚之间的走动,家里的一日三餐,忙活过年的大事小事也得由她来决定,她走不开,也不能走开。

何况她对同学聚会,并没有多少期待。

去年她看了一部电影《出走的决心》,对里面李红几次想参加同学聚会不成的情节印象深刻。

影片中的李红,在照顾好外孙,操劳完家务之后,才能有空参加老同学的见面会。

但等她有空以后,其他人却都没空了,各有各的生活残局要收拾。

看到这里,王兰便明白了,中年人无论嘴上如何抱怨伴侣孩子,始终会将家庭视为生活的核心点。


那些去不了的人,未必厌烦社交,或许同她一样,有自己的生活要忙碌。

更何况,如果有给自己放假的时间,她更想待在家里看书,或是和三两好友聊聊天,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给自己充电。

聚会于现在的她而言,更多只是占用了时间,增添情绪上的消耗。

帕特里克·金曾经提出一个社交概念:“社交电池”。

它是我们拥有的社交精力值,和每一个人说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回应都是在消耗自己的电量。

和家人相处是社交,和同学见面也是社交。

而社交,是累人的,电量耗尽之后,便是身心俱疲。想要充电,只有通过休息、独处、看喜剧片刺激多巴胺等方式完成情绪上的放松。

人到了一定年纪都会发现,面临现实中的酸甜苦辣,我们不可能一直做加法,给自己加调味料。

只能有目的的筛选,排序优先级。

去繁就简,学会取舍,学会排序,学会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让自己过得简单点,才能越活越轻松。


辩论节目《奇葩说》中有一期辩题讨论该不该接受同学聚会的邀约,傅首尔列举几个应该去的理由。

其中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的同学里边有个主任医生,或者说是某个班主任,那么你就算爬也要爬去同学会。因为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下一代做好准备。”

在圈层固定,来往皆是跟自己差不多的人的时候,想要破圈,同学聚会无疑是一条最好的捷径。

能得到行业内幕,能知道什么工作更好做,能给孩子的教育注入强有力的支持……他人的身份和资源都是潜在的社会资本。

在混得好的同学面前,能照出我们的平庸,也能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多个朋友多条路”。

比起聚感情,我们更想走这样的套路。

比起那点隐晦的羡慕嫉妒,我们更需要实在的现实帮助。


要么在同学身上获得情绪抚慰,在聊天中发现自己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要么是重新搭建跟同学之间的关系,拓展资源。

然而,当许多人抱着后者的想法一头扎进聚会中的时候,到最后都会纳闷为何总是空手而归。

一边是饭局上连声应好的老同学,聚会一结束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另一边是关系不甚亲近的三两同学主动求上门,托自己办事。

当你有所图的同时,他人也难免抱有相同的目的。

事实上,利益交换能成功的本质,只有一点,就是别人认为你有用。

成年人偶尔的聚会,都是在饭桌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情绪价值。无法产生交换的时候,这段关系就是杯盏一撤,各回各家。


能建立起关系的,不是保险就是销售,等着在你身上开发业务,完成业绩。

一场同学聚会,能帮助我们了解许多人的近况,但很难对你我的生活起到具体而实际的帮助。

感情好不好,饭局管不了。

世上的好事,也不靠饭局上的寒暄。真正的关系都是长久处出来的,在事上见真章。

人这一辈子,能处好的只有三两个好友,在闲时娱乐,在忙时牵挂,必要时是最可靠的后盾,平常时会得到最衷心的祝福。

三两好友,胜过万千点头之交。


曾经看到一位网友担忧自己50岁的小叔,过于排斥和社会的互动。

没有人找他玩,他也不找别人玩;

从不参加同学聚会、同事聚餐,每天下班便是回到家里看电视、看短视频;

朋友圈不发,别人的朋友圈也不互动;

回到老家,也只是宅在家里,不和亲戚朋友有太多的接触。

这些表现在他看来,是被社会淘汰的证明,他担心小叔会收到他人异样的眼光。

却没想到,这些日常发布出来后收获了许多人的认同,他们纷纷表示,这是他们向往的,或是正在进行的社交状态。


没有无意义的社交,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

舍弃不合适的圈子,更专注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心力。

走过半生,越活越通透的人都会懂得在纷杂的世界,学会自处是一个人必须修炼的本事。

当你独处时,自会看懂、看透、看淡,将全部的精力放在最有意义上的事情,清除内心的杂念,才能提升生活品质。

当然,将人生往回收的同时,并不代表我们要推掉全部的社交。

同学聚会于每一个人而言,意义大不相同,有人避之不及,有人能从中找回一段真挚的情谊,看到了幸福的多样性。

只是无论去与不去,都要明白一个道理:

过去的终究过去,当下的我们不可能一直沉溺过去的事情,也无法在无休止的对比中得到满足,我们能做的只有放过自己,过好现在。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人和我们渐行渐远。

感恩在生命中陪我们走过一段旅程的人,肯定一直都在路上的你我。

要知道,人生所有的幸福,只能是自己给的。

【在看】,愿好友常在,幸福长存。

作者 | 微微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