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心怡,今年28岁,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城。家里条件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靠着勤勤恳恳的工作把我和弟弟拉扯大。

我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省城,在一家外企做文职工作,收入还算可以,属于小康偏上的水平。

因为父母对我寄予厚望,从小就被教育要自立自强,所以我一直努力工作,至今未婚,但有一个交往了三年的男朋友,名叫张凯。

张凯比我大三岁,家在农村,家里兄弟姐妹多,总共有四个孩子,他是老二。



我们恋爱的时候,张凯对我很好,成熟稳重,特别顾家。虽然他家里条件一般,但我觉得他人品可靠,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张凯在省城的一家私企做技术员,收入比我稍低,但两个人加起来完全能支撑一个小家庭。

我们恋爱三年,他父母一直催着结婚。去年腊月初,张凯正式带我回家见父母,说是提前一起过个年,顺便商量婚事。



可这一趟回去,我看到了他家过年的情景,尤其是准婆婆忙碌的模样,竟让我对这段感情生出了前所未有的犹豫。

张凯家住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房子是十几年前修建的二层小楼,看着已经有些旧了,但还算干净。

他父母早年务农,后来转做小本生意,家里条件虽然不宽裕,但也不算太差。我和他一进家门,他的父母热情地招呼我,脸上堆满了笑容。



准婆婆看上去五十多岁,干瘦干瘦的,脸上布满了风霜的痕迹。准公公话不多,但对我也很客气。张凯的大哥和弟弟已经结婚了,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在读大学。

刚到他家时,我觉得一切都挺好,虽然人多,但大家看起来都很热情,尤其是准婆婆,忙着给我准备吃的喝的,嘘寒问暖,让我觉得很亲切。

当时我心想,这样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氛围不错,应该会幸福。然而,接下来的几天,我逐渐发现了问题——这个家里的“和睦”,似乎是建立在某个人的无尽付出之上的。



腊月二十八,家里开始准备年夜饭张凯的父母坚持要按照老家的习俗来,年夜饭必须有饺子,而且每个儿媳妇都要亲手参与包饺子。

我本以为这只是个小仪式,没想到,准婆婆居然准备了整整四袋面,足足有五六十斤。她说:“我们家人多,22口人,饺子是主食,怎么也得包够。”

听到“22口人”的时候,我愣了一下。张凯家人确实多,他几个兄弟姐妹都已经成家,连她妹妹的对象也要来吃饭,孩子又多,确实能凑出22个人。可一顿饭,居然需要包两千多个饺子,这让我一下子有些难以接受。



准婆婆说完就开始分工:“大媳妇擀皮,小媳妇包馅,心怡第一次来,先学着包吧。”

她自己则负责调馅,还不时叮嘱大家:“动作快点,别磨蹭,下午还得忙着炖肉呢!”

我坐在桌前,跟着张凯的大嫂学包饺子

她动作飞快,嘴里却小声嘀咕:“你以后就知道了,咱妈这人啊,过年最讲究这些。每年这个时候,累得跟打仗似的。”

我听得一头雾水,问她:“不是可以少包点吗?这么多人,吃点热乎的就行了吧。”

她苦笑着摇摇头:“咱妈要面子,觉得年夜饭就是要丰盛,饺子更是少不了。”



包了一个多小时,我的手都酸了,眼看着旁边的饺子堆得像小山似的,心里突然生出了一种无力感。

张凯的两个嫂子看起来已经习惯了,擀皮的擀皮,包馅的包馅,动作麻利,脸上却毫无笑意。

准婆婆时不时过来检查,还会挑几句毛病:“皮擀得太厚了,馅包少了怎么行?这饺子还不如孩子们包得好看呢!”

我有些尴尬,手中的饺子越包越慢。张凯看出了我的不自在,悄悄走过来说:“你歇会儿吧,我妈就是这样,别往心里去。”我点点头,却没办法真的放松下来。

到了腊月二十九,家里又开始忙着准备其他菜品。这次不仅是婆婆,连张凯的大哥和弟弟都被拉上了。

全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剁肉、洗菜、炖汤,连孩子们也被安排去摘菜。只有准公公一个人坐在炕上抽着烟,似乎对这一切毫不关心。

我有些诧异,问张凯:“你爸不帮忙吗?”

张凯低声说:“我爸一向这样,家里的事全靠我妈管。”

到了除夕,家里热闹得像个集市。可我注意到,从早上一睁眼开始,准婆婆就没有停下来过。

她一会儿炸丸子,一会儿蒸糕点,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我劝她歇一歇,她却摆摆手说:“没事,我习惯了。”

吃年夜饭的时候,22个人围坐在两张大桌子旁。桌上菜品丰盛,饺子堆满了大碗,大家都大快朵颐,赞不绝口。

可我却注意到,准婆婆几乎没吃几口。她忙着给这个夹菜,给那个添汤,等到大家吃得差不多了,她才坐下来随便吃了几口凉掉的饺子。

饭后,男人们坐在电视前看春晚,女人们则忙着收拾碗筷。

我想帮忙,却被张凯拉住了:“你别管,她们习惯了。”我看着准婆婆弯着腰在厨房里刷碗,心里五味杂陈。

那一晚,我辗转反侧,想了很多。我突然意识到,张凯的母亲虽然表面上对我很好,但她习惯了把所有的责任扛在自己肩上,也习惯了要求儿媳妇们无条件付出。

如果我嫁进这个家,是不是也会变成她的样子?是不是也会被这种无休止的忙碌和付出压垮?

后来,我和张凯聊了很久。我告诉他,我需要时间考虑婚事。张凯很不解,甚至有些生气:“这些年我妈就是这样过来的,哪家农村不都这样?你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放弃我们的感情吧。”我没再争辩,但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我不想成为下一个准婆婆。

大年初六,我回到了省城。张凯送我到车站时,我看着他略显落寞的表情,心里很不是滋味。

但我也明白,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如果我无法接受他的家庭模式,那么这段感情注定无法走得长远。

最终,我决定暂缓婚事。或许,这不是一段适合我的婚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