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们似乎都对办大学情有独钟。前不久,中国首富钟睒睒宣布将捐赠400亿,筹建一所新型大学,这一数额甚至超过了“中国首善”虞仁荣的300亿投资,以及曹德旺的福耀科技大学投资额度。然而,在富豪们摩拳擦掌建大学的同时,如今的民办大学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纷纷走上了“卖卖卖”的道路。
2024年12月,国内民办教育龙头之一的宇华教育,为了归还可转债,宣布拟以2.4亿港元的价格,出售旗下的泰国斯坦福大学。尽管此次出售为宇华教育带来了1.2亿港元的浮盈,但背后却是其为了渡过难关,不得不放弃全球化梦想的无奈之举。当初,宇华教育的创始人李光宇以2.18亿港元买下这所学校,是希望推动宇华教育的出海战略,如今却只能忍痛割爱,放弃每年600多万的净利润。
无独有偶,就在一个月前,国内民办教育第二名的希教国际,也因同样的理由,以4.2亿的价格卖掉了邢台职业学院。而去年1月,希教国际更是以5亿元的价格打包卖掉了其在江西某大学的资产。这一系列资产抛售,无不透露出民办教育行业的寒冬已至。
回首过去,民办教育曾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20年。随着《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接纳了大量大学生,同时也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好景不长,2020年成为了民办大学的分水岭。政策的变化导致一些名牌大学纷纷从联合办学的独立院校中退出,独立三本院校不得不重新洗牌,有的升级成公办院校,有的转为民办高校,也有的则宣布终止办学。
到了2024年,民办大学的困境愈发凸显。多个省份的多所民办大学在招生时遭遇了滑铁卢。广东湛江科技学院在第一次补录后,缺额达到了2566人,最终不得不降分录取。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长沙医学院、山东华宇工学院、西安欧亚学院等民办大学也面临同样的缺额问题,甚至上海兴伟学院首次投档还遭遇了零投档的尴尬。
生源短缺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民办大学的学费高昂,动辄上万,甚至十几万,与公办学校的几千元学费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未来愿意节衣缩食,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民办大学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让家长们对高额学费的投入产生了怀疑。
另一方面,公办大学的虹吸效应也加剧了民办大学的招生困境。一些有特色的职业院校升格成本科院校,受到考生和家长的追捧。同时,公办学校为了生源降低了录取门槛,让考生和家长有了更多选择。此外,2024年国家新增设的大学中,八成是公办大学,这也进一步挤压了民办大学的生存空间。
除了眼前的困境,民办大学还面临着更长远的挑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23年新生儿人口总数仅为902万人,相比2016年的1789万几乎腰斩。而2023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是1158万。这意味着,等到这批新生儿上大学时,哪怕人人都能上大学,也将多出100多万的学位。新生儿人口的负增长对民办大学的影响,将在未来十几年内逐渐显现。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民办大学必须要有危机意识,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就业率才是当务之急。走职业化、技能化道路,未尝不是一种出路。湖南省教育厅新公示的4所高校中,首次出现了以公司命名的民办营利性高校,这或许预示着民办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曾经的民办教育一路买买买,扩张版图,如今却纷纷走上了卖卖卖的道路。在这场寒冬中,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赢得生机,突出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