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是古往今来无数个春节中的寻常一例,但也透着种种新气象。例如,在很多地方,“父母在,不远游”变为“父母在,一起游”;区别于“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反向春运”今年特别火;各项春节民俗活动在世界各地圈粉。更重要的是,2025年的这个春节,是世界上首个“非遗版”春节。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中国人的春节,自此又增加了一层意义。
“非遗版”春节的落地,是对中国春节文化的认可和致敬。长期以来,春节和非遗互相交融、互相成全。例如,年画和剪纸,以独特的形制表现着春节的内涵;舞狮和花灯表演,让中国人心目中最美的“年”变得立体而炽热。今年央视春晚,更是直观展现了“非遗版”春节的分量。春晚第一个镜头给的不是任何大明星,而是来自民间的李子柒。李子柒多年如一日演绎非遗的魅力,而她的春晚舞台造型则展现了植物染、青神竹编、螺钿、成都漆艺、羌绣等十三项非遗技艺,让人叹为观止。
▲李子柒亮相开场视觉秀《迎福》
换言之,“非遗版”春节是在悠久历史中自然生发、接续养成的文化概念。春节的非遗“养分”,在默默滋养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反复提醒我们,传承和创新,是春节文化历久弥新、不断绽放的根本原因,也是今后在更深远境界不断提升年味的根本保证。
没有传承就没有年味。“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国人最为熟知的传承表现。这些仪式让年味生生不息,让人心深深沉浸于年俗文化中。人们总说“过年”,“过年”不就是在一年又一年的传承中,发展着千年年俗吗?正因有了一以贯之的年俗和精神气,春节才会在穿越了历史风云后依然保持着旺盛生命力。
没有创新,年味也会大为减弱。一直以来,对于春节,总有“年味淡了”的声音。年味何以淡?表面上看,一些地方禁放或限放烟花爆竹让春节少了些许喧闹、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年夜饭这一“年度大餐”也失去了神秘感,但从根本上说,千篇一律、缺乏变化的过年方式让人生出倦怠,是关键原因。要让春节“更热闹”、更让人“沉醉”,我们需要对年俗进行创新,让年俗更多元、让活动更有“味道”。近年来,家庭之间共同推行组合式年夜饭、在旅途中过年、除夕到KTV高歌几曲,便是对自家守岁、不可出门的“旧例”的打破。今年除夕夜,我们家便和父母、弟弟一家把年夜饭搬到了外地的亲人家里。
传承和创新,关键在于保持信心、主动作为。要相信,春节依然是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积极探索过年新方式,发展新年俗,符合每一个中国人的意愿。传承和创新的终极意义,是让人心进行深度的、有效的连接。有的人感慨一到年夜饭时间,年轻人玩手机、老年人絮叨,简直是彼此“各不相通”,其实不妨想一想,到底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在我看来,能让“在场者”都参与、都有奔头的年俗活动,才是最有吸引力的。重要的是积极采取措施打开人们的心灵钥匙,而不是一味嗟叹。
▲穿汉服成新的“过年三件套”。
关于这个问题,说难也不难。近年来,很多人发现,过去并不为年轻人所好的“大年初五迎财神”,已经变了氛围,一大批年轻人正在“接管”这个传统。换个视角看,他们正在对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主动赋予个性化的定义,从而让一些活动变得可亲、有趣。此外,很多年轻人为了“拯救”年味,开发出美甲、美睫、美发的“过年三件套”。有意思的是,“过年三件套”还在不断发生变化,最新的版本是:穿汉服、买彩票、抓娃娃。要不了多久,也许就会出现新的版本。当年轻人抱着一起快乐玩耍的心态投身其间,年味不就在呼朋唤友、衣袂飘飘中“支棱”起来了吗?
通过传承和创新,让春节文化恣意生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众人拾柴、合力推动,至关重要。近年来,潮汕英歌舞走进深圳、汕头等地的校园,甚至成为一门传统文化课程;众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现场、在直播间,传授技艺。只要我们秉持长期主义,坚持传承和创新,就一定能让年味永不散。
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