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编辑|t
引言
1938年的富金山,可谓山河呜咽、战火燎原!这里不仅是大别山北麓的交通要道,更是日军攻打武汉前的最后屏障。
而驻守此地的,是宋希濂指挥下的第71军,他们的装备虽称德械,却无足够弹药支撑,真可谓“矛盾的勺子,舀不满水的锅”。
更让人揪心的,是10天后战役终了,1万余精锐仅剩800人!今天就一起来回顾那段历史,看这场惨烈的“富金山怒吼”是如何震慑了日军王牌师团的。
富金山怒吼,命运的交响曲
1938年9月,秋意刚刚微凉,河南固始县的富金山却热得发烫。天上的太阳好像被打了鸡血,不知疲倦地炙烤着山谷。而在这片山水之间,一场决定生死的大戏已经拉开了帷幕。
富金山,说是山,其实不算高,主峰也不过325.6米,可它是大别山北麓的交通咽喉,东连六安、西通潢川。山势陡峭,山顶还有座历史悠久的妙高寺,平时佛香袅袅,战时却成了观察哨。
9月2日清晨,日军13师团的先头部队越过叶家集,直奔富金山而来。日军阵型如潮水般推进,炮火声撕裂山谷,烟雾四处弥漫。
而在富金山的防线后方,宋希濂正站在地图前,眉头紧锁。“守住这里,就是守住武汉的北大门。”宋希濂对传令兵说道。
第71军士兵分布在山谷各个要点,战壕深挖,机枪埋伏,甚至连妙高寺的屋顶都挂满了伪装网。
一位名叫李成的班长拿着望远镜,看着日军缓缓逼近,心里咯噔一下。“兄弟们,这一仗,怕是要拼命了。”
守军战壕内,满是德国顾问指导建造的钢盔和老式步枪。年轻的战士们紧握枪械,背靠山崖,目视前方。敌军如潮水般涌来,他们却纹丝不动,枪口喷射的火舌犹如最后的倔强。
第一轮炮击结束,日军开始步步逼近。步兵沿着山道成排爬升,枪声骤然响起,子弹擦过空气,掀起一阵阵泥土。
守军的掷弹筒精准地砸在日军队列中,几声巨响后,山道被鲜血染红。可敌人并不因此停下,他们以密集火力压制守军。
第一天的阵地争夺十分惨烈。在数百门重炮连番轰炸下山顶妙高寺一片火海,寺中铜佛轰然倒塌,碎片四散。宋希濂站在指挥所,注视地图沉声命令:“死守!不允许日军越雷池一步!”
而在阵地前沿,71军的士兵与日军白刃相接。
敌人的刺刀挥舞得像疾风,我军举起刺刀对拼,硬是刺穿了对方的胸膛。
守军拼尽最后一颗子弹后,“这山是死守的!兄弟们,给我挺住!”吼声穿透了硝烟。10天的激战,这样的场景不知上演了多少次,鲜血浸透了山间的每一寸土地。
王牌对决,战术与人性的双重较量
71军对上日军第13师团,这可不是一场普通的交锋,而是一场硬碰硬的对决!别看日军装备精良,机枪火力压制堪称致命,但中国士兵的韧性,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71军号称德械军,是老蒋的嫡系,但所谓德械装备,大多是二手货。枪械里有德国步枪,但子弹储备少得可怜。全军1万余人,真正“装备齐整”的不到三分之一。
日军每一发炮弹都精准打击山头阵地,守军只能用手里的老式机枪回敬。宋希濂制定了一套战术,利用地形和日军的心理漏洞,以分散部队和偷袭为主。
第四天夜里,山谷安静得可怕,连风声都像被压住了。
山路陡峭,迫使日军坦克失去威力,但守军的掷弹筒却在狭窄的山道上“精准爆破”。一支20人的小队潜入日军营地,割破帐篷,用刺刀捅死哨兵,然后点燃弹药箱。
一声爆炸后,整个山谷都回荡着巨响;一夜激战,山谷中尽是火光与呻吟。宋希濂看着远处的火光,眼神中闪过一丝欣慰。
更绝的是,守军动员了山下的百姓,带来滚烫的石灰和燃烧的煤油,甚至连蜂窝煤都成了战场“武器”。一次次的阻击,让日军士气受挫,几乎没有一个阵地能轻易拿下。
然而,装备短缺和敌人的猛攻让守军越来越难支撑。到第七天,弹药几乎耗尽,士兵不得不用石头和冷兵器继续战斗。
一位伤兵,腿部中弹,被抬到临时医疗站。他咬着牙,不让自己喊出声,生怕影响战友的士气。
“老班长,我还能回家吗?”他问旁边照顾他的战友。对方愣了愣,没有回答,只是紧了紧手里的绷带。
宋希濂没有休息过一个整夜,他清楚,守军的每一份坚持,都是用生命换来的。但他没有选择。他对通讯员吩咐:“发电报,后撤计划准备就绪。”
孤勇者,历史长河中的无名英雄
第十天的清晨,日军发起总攻,三轮炮击后,富金山的阵地几乎被削平。剩下的800名士兵被命令有序撤退,伤兵用木板抬着,牺牲者的尸体则被掩埋在战壕里。幸存的士兵在山路上缓缓行进,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却没有丝毫屈服。
日军13师团也没有占到便宜。他们的阵地布满了守军留下的地雷,士兵伤亡惨重。战后记录显示,富金山一役,日军损失超过7000人。
战斗结束多年后,富金山再次恢复了宁静。村里的老人喜欢坐在河边抽旱烟,看着当年被鲜血染红的土地,讲述那段让人痛心又骄傲的往事。
鄂厚松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战士们的鲜血把河水都染红了,山头上到处是断掉的钢盔和刺刀。他们死得壮烈,我们都该记得他们的名字。”
富金山仍然矗立着,山顶的妙高寺也被修复。那片土地,早已不再硝烟弥漫,却记载着每一个为国牺牲的故事。
参考资料:
富金山一役歼敌近万.大河报.200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