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执火炬,步履坚定。2月3日,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担任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的第2棒火炬手。对于曾参与过多次大型赛事火炬传递的于再清而言,这次的经历既熟悉又特殊。“火炬传递的仪式感跨越千年,从古希腊奥林匹亚到现代冰雪之城,始终承载着人类对体育精神的追求。”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家乡举办亚冬会的深远意义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于再清的话语中既有对历史的回望,亦饱含对冰雪运动发展的深刻思考。
于再清接受采访
时隔29年,亚冬会的圣火将再次在哈尔滨点燃。对于这座“冰城”而言,这不仅是一场跨越世纪的冰雪之约,更是一份向亚洲乃至世界递出的发展答卷。“亚冬会曾在1996年在哈尔滨举行,时隔近30年,哈尔滨第二次举办说明了什么?哈尔滨在1996年的时候就具备了举办的能力,如今现有的场地设施和专业水平层次都有了明显提升,我觉得这是一次值得我们期待的亚冬会。”于再清说,哈尔滨举办的亚冬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实力,还能促进亚洲其他国家冬季运动的发展。“本届亚冬会的规模和项目设置考虑到了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这有助于推动整个亚洲冰雪运动的进步。”
作为北京冬奥会后在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冰雪盛会,哈尔滨亚冬会的筹备工作备受瞩目,也承载着更多期望。于再清坦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哈尔滨亚冬会有着积极的推动效应。“北京冬奥会之后,我们培养自己的运动员,使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对于推动我国冬季运动的发展,促进亚冬会这一赛事的发展,乃至激发亚洲各国冰雪体育项目的开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在面对“本届亚冬会有何特殊期待”这一提问时,于再清的回答展现出一位体育工作者的双重视角:“首先是期待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第二,不仅希望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成功,同样也希望赛事的组织工作能够同样成功。”
场馆内外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记录着亚冬会的“遗产清单”。采访中,于再清用“三个遗产”概括其深远影响:“文化遗产、社会遗产、体育遗产,三者共同构成赛事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于再清说,所谓文化遗产,是指运动会,无论是体能项目还是其他,从宏观角度都属于大文化的范畴。从奥林匹克精神到体育精神,都会在文化层面有着明显提升。社会遗产方面,我们通过举办亚冬会,必然要对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投入,社会遗产因此会有所增加。体育遗产方面则会留下更多,例如冰雪人口基数的扩大,冬季运动设施的增加或水平的提高等。
记者:刘欣;摄影:张春雷;视频:张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