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最初的奥运会是在希腊举办的,目的是颂扬众神之王宙斯。
最初,奥林匹克运动会宛如一场盛典,每四年举办一届,并且,参与这一盛典的各个城市仅能凭借体育赛事相互竞争。
公元394年时,罗马皇帝塞奥多斯一世废止了奥运会,用血腥的罗马竞技场比赛取而代之。
直至十九世纪末,多亏了皮埃尔·德·古柏坦男爵的热忱,奥运会才得以重获新生。
【奥运会本是人类友谊的盛典,却总是被迫成为政治的一部分】
奥运会堪称每四年举办一届的全球性盛典,其内涵远非人类的狂欢与体育精神所能涵盖。
举办一场奥运会,所需的人力、物力极为庞大。这既要求一个国家具备相当的综合实力和全面的展示能力,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对自身角色的理解,以及国际社会对其角色的认可。
而这些常常会在国际政治格局里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它被视作处于纳粹掌控下的一场民族主义的盛典。这届奥运会标志着德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低谷”中走出,并且蓄意地向全世界表明,其已具备再度成为主宰世界的大国的能力,其侵略扩张的野心暴露无遗。
同样,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上,人们也能发现日本为摆脱二战战败的阴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其期望借助举办这一四年一度的国际盛会来进一步获取世界的认可。
此外,在俄罗斯人眼中,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也有着类似的目的。
1980年于莫斯科举办的第二十二届夏季奥运会,乃是奥林匹克这一国际盛典首次降临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70年代时,苏联堪称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国。苏联领导人急于向全球展现其如日中天的国力,因而寄厚望于奥运会这一国际盛事,期望借此进一步提升苏联的国际地位,强化其超级大国的形象。
况且在申办1980年奥运会之时,仅仅苏联的莫斯科和美国的洛杉矶这两座城市提交了申办申请。
这种暗自较劲的态势,促使莫斯科自1974年10月23日以39票对20票获胜的那一刻起,便迅速投入到举办奥运会的大规模筹备工作之中。
尽管1980年奥运会盛典距今尚有五年之久,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苏联筹备奥运会的时间仅仅只剩下短促的五年了。
为了确保奥运会得以顺利举行,苏联奥委会全力以赴,近乎动员了全国民众,齐心协力去达成诸多看似绝无可能完成的任务。
苏联人不但新建和改造了诸多体育设施,促使莫斯科的体育场馆有了极大的发展,而且在短短几年里,就建成了90多座奥运设施。
另外,苏联建成了伊兹迈洛沃宾馆群。
此外,苏联领导人想要在不影响财政预算的前提下为奥运工程筹措建设资金,于是作出了一个对于苏联经济体系而言极具创新性的决定——发行全国性的体育彩票。
最终,苏联为成功举办这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总计耗费了将近90亿美元!
与此同时,还刷新了奥运历史上的筹备记录。
另一方面,为防止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惨案再度上演,苏联专门设立了奥运会安保局,对全球范围内可能威胁奥运会安全的恐怖组织进行细致排查。
【准备充足的莫斯科奥运会,却遭到国际抵制成为“最失败”的奥运会】
然而,当一切为成功举办奥运会正开展得热火朝天之际,在距离莫斯科奥运会开幕已不足七个月之时,即1979年12月27日,苏联竟突然作出出兵邻国阿富汗的决定。
一时间,阿富汗战争让全球都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
不论基于何种缘由,战争于人类而言,永远都是冷酷无情的。
于是,在苏联出兵阿富汗之际,国际社会旋即呈现出强烈的不满并予以谴责。
向来与苏联交恶的西方国家旋即联合起来,对即将于苏联莫斯科举办的奥运会予以强烈抵制,企图借此要挟苏联即刻停止出兵阿富汗。
当年岁末,作为苏联宿敌的美国,总统卡特公开宣称,若苏联军队不从阿富汗撤离,美国就将拒绝参加即将举办的第22届莫斯科夏季奥运会。
美国一经表态,仿若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于是,英国、加拿大、联邦德国、日本等多达67个国家,纷纷卷入由美国挑起的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这场风波之中。
中国作为饱受战争蹂躏的受害国,对战争极为不认同。
于是,中国奥委会历经艰难才于1979年恢复合法席位,取得参加奥运会的资格,但它仍然无法忍受苏联出兵入侵阿富汗、践踏国际法准则这种行径。
为了捍卫奥林匹克精神,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体育代表团决然遵循中国奥委会1980年4月24日发布的公告,放弃参加莫斯科奥运会。
当时,获得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共计147个。然而,由于苏联出兵阿富汗这一事件,众多国家和地区决定放弃参加该届奥运会,最终仅有81个代表团参赛。
相较于20年前的罗马奥运会,这一届的参赛代表团数量居然有所减少。
当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不顾风险,于极为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竭力周旋,然而,这仍未能阻止该届奥运会沦为美苏冷战的又一战场,进而令这届莫斯科奥运会成为史上遭到抵制最为强烈的一届奥运会。
莫斯科这一届奥运会专门定在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举办,旨在与苏联首次参与的第十五届奥运会会期相符,这也象征着苏联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然而,苏联奥委会精心的筹备安排,并未助力这届莫斯科奥运会取得成功,反倒让这两届会期的举办月日完全相同、在奥运史上独一无二的奥运会变得更加失败。
1980年7月19日,莫斯科奥运会开幕式于“卢日尼基”列宁中央体育场举办。由于遭受国际上的强烈抵制,包括中美在内的67个国家拒绝参赛,偌大的体育场显得颇为空荡。
此外,参加的代表团虽未拒绝参赛,可也没给苏联好脸色。
在开幕式的运动员入场环节,有16个国家或地区拒绝展示本国国旗,代之以奥林匹克五环旗,目的在于对苏军的入侵行径表示抗议。
尤其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新西兰代表团入场之时,一面黑色的五环旗进入会场,而后缓缓绕场半周,刹那间,整个列宁中央体育场的气氛仿若即将凝固,这在奥运会的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
尽管开幕式上的表演取得了极大成功,既重现了古希腊奥林匹克的荣耀,又展示出苏联多民族的风貌,然而如此宏大的盛景,却被强行嵌入时代的政治背景里,沦为奥运会历史上的一场悲剧。
开幕式上的抵制不过是个开端,进入比赛阶段后,抵制现象频频出现。
诸多体育强国因抵制而未参赛,致使这届奥运会的比赛成绩十分平常,可谓是充斥着水分。
尤其是在奥运会最终总成绩公布之后,当看到苏联斩获了大约总金牌数一半的时候,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一届奥运会办得极为失败。
【苏联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却同时也是最大的输家】
耗时五年有余、斥资近90亿美元打造的国际盛典,最终因遭遇政治抵制,这个每四年举办一次的盛典沦为国际笑柄。
尽管1896年重新开启的首届雅典现代奥运会,其举办的初始目的就蕴含着极强的政治意味,然而奥运会自身所追寻的不过是“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罢了。
或许由于奥运会是每四年一届的国际体育盛会,其顺利举办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并且与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举办一场规模宏大的奥运会实际上也成了展现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非政治手段”。
然而,事实上,若要成功举办一场规模宏大的奥运会,其间蕴含的风险是相当巨大的,不但要担负高额的财务成本、承受环境方面的影响,而且还长期面临恐怖主义的威胁。
为了避开这些风险,把这场盛大的庆典“政治化”不失为一种绝佳的解决之道。
在政治的庇佑之下,诸多潜在风险能够凭借政治所特有的体系得以顺利化解。
此外,一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还能够有力地提升举办国的国际地位,二者可谓相得益彰、相互成就。
然而,尽管奥运会的举办和国际政治有着错综复杂、难以厘清的关系,但要是政治目的过于浓烈,那么在此种情形下举办的奥运会必然会遭人诟病。
例如在1904年的圣·路易,那些被美国人视作“低贱”之人被要求单独开展比赛,像俾格米人、土耳其人、印第安苏人等便是如此。
1908年英国伦敦举办奥运会之时,芬兰当时尚为沙皇俄国的殖民地。俄国当局不许芬兰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展示芬兰国旗,这就致使芬兰运动员在入场式上没有国旗。
1916年的柏林奥运会由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未能举办。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被希特勒利用来开展种族主义宣传。尽管最终不少获胜者为黑人,希特勒的纳粹幻想由此破灭,但仍有众多优秀运动员因种族因素遭受压迫,有的甚至被禁赛。
1940年的东京奥运会由于“卢沟桥事变”之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迫停办。
1944年的伦敦奥运会,因“二战”尚未结束而依旧停办。
1948年举办伦敦奥运会之时,在“二战”中战败的德国与日本遭到禁止参赛。
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期间,以色列运动员惨遭恐怖分子毒手。
1980年,有67个国家拒绝派遣运动员参与莫斯科奥运会,以此对苏联入侵阿富汗表示抗议。
四年之后,苏联出于意气而不参加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此外,南非运动员由于本国长期存在种族隔离问题而被长时间拒于奥运大门之外,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不少。
纵览现代奥运会的发展历程,成功举办的届数颇为有限,而受国际政治因素影响的奥运会却屡有发生。
尤其是1980年举办的第二十二届莫斯科夏季奥运会,苏联为举办这一盛会投入了诸多心血,耗费了大量资源。然而,由于受到国际政治方面的抵制,这场奥运会沦为一场前所未有的失败奥运会。这届奥运会标志着苏联到达了其发展的巅峰,却也预示着苏联开始走向衰落。
此外,11年之后,苏联解体,这届被称作史上最失败的奥运会在俄罗斯人的记忆里沦为一场破碎的残梦。
毫不夸张地讲,俄罗斯人为莫斯科奥运会所投入的,绝不仅仅是90亿美元与5年光阴,更多的是俄罗斯人对奥运会的一种憧憬。然而,随着莫斯科奥运会以失败告终,奥运会也成了俄罗斯人心中的失望与奢望。
国际奥委会为防止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悲剧重现,对奥运会和国际政治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考量。
随后,在1980年,西班牙人萨马兰奇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他洞若观火,着手开展全方位的改革。
国际奥委会务实地认可了体育与政治存在关联后,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向国际政治敞开怀抱,逐渐同政府间与非政府国际组织构建起广泛的联系,迈向积极的发展态势。
毕竟奥林匹克运动会已历经一个多世纪的艰难坎坷历程,其影响力已从单纯的体育竞赛拓展到国际政治领域,演变成一场全球化的无硝烟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