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秦巴山麓冬雾弥漫寒气袭人。在川陕交界的巴山深处,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维修工区副工长王庭虎和工友们正忙碌着检查襄渝铁路线设备。春运期间,他们的工作量是平时的3倍,高频次的线路巡查,只为护航万千旅客的春运回家路。



“今天的任务是检查巴山钢梁桥和淇水隧道侧沟。由于霜降结冰地面湿滑,大家上道行走时一定要小心。”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铁路人”称号的王庭虎作为施工负责人,带领着工友们开始了一天的作业。

王庭虎所在工区管辖的34公里线路,是襄渝铁路的“地质博物馆”,有着全线最高桥梁、最长隧道、最小曲线半径和最大坡度。每年冬季雨雪冰冻天气到来,线路断轨和翻浆冒泥安全风险增加,养护作业难度增大。



“联系好列车运行情况,设好防护,进网作业注意安全。”王庭虎叮嘱工友们。

1988年,王庭虎主动请缨来到巴山当养路工,一待就是37年。每日巡视检查和施工,让他很快成长为一名业务精湛的工长。为继续站好2025年春运这班岗,他申请了延迟退休,打算把自己总结的巴山养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来的工友们。



“要握紧检查锤,拿稳道尺和本子。操练好掂道尺、用道尺的本领。把桥上的扣件挨个检查一下。”王庭虎交代着。

“师傅,这块垫片有缺口影不影响?”青工吴俊俊提出了问题。

“这要补充,把检查的问题都记好,列入天窗整治,必须确保安全万无一失。”春运以来,每天都有110列火车穿梭在襄渝线上,线路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王庭虎介绍,今年春运,这个钢梁桥是检查的重点。为提前防范安全隐患,他们集中更换了1000多套零配件,三天组织一次巡视,每次跪爬钢轨上百次,弯腰起身千余次,第一时间紧固松动扣件,记录检查数据,清除道边杂物。

“列车三接近,请下道避车。”接到驻站防护员通知,现场防护员张荷琳吹响了口笛。检查期间,每隔10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过,王庭虎他们必须下道迎车然后再上道检查,作业节奏显得紧凑而高效。

检查完钢梁桥,还要去松树坡至巴山区间巡视。走过一座百米的吊桥,他们踏上蛇形的登山便道。这条路仅一尺宽,蜿蜒而上,直达半山腰的铁路线。“脚下踩稳,小心滑倒,爬山也是咱们的老本行。”王庭虎提醒着。



夏病冬治是王庭虎多年的养路经验。他常对工友说“多一份检查,就多一分安全。”在他们的努力下,巴山铁路47年安全生产无事故,他们用默默无闻的坚守诠释巴山精神的内涵。

上山走了1个多小时,他们来到襄渝铁路K439公里处的淇水隧道,这里检查的重点是排水沟。

天逐渐黑了下来,王庭虎和工友们都打开头灯,走进淇水隧道。他们健步如飞,要趁着没有火车通过时早点到达作业地点。走了20多分钟,隧道壁上一条淌水的泉眼出现在大家面前,王庭虎拿起铁锨,踩到水中,顾不上寒冷冻脚,开始清理排水沟里的碎石、泥沙和杂物。

“这条排水沟是10年前我们自己开凿的,原本曲线下股没有沟,积水不易排出,现在把下股积水引入上股排水沟,翻浆冒泥也就没了。”王庭虎介绍,这条沟经过三次改造升级,从最初的自然沟变成废旧枕木沟,后来又加装了隔水挡砟网,彻底解决了隧道内排水不畅的难题,确保了列车运行安全。

淇水隧道600米的排水沟是巴山养路人的杰作。这种“工厂化”单元维修模式,细化了检修责任,提高了维修质量,为科学养路奠定了基础。



“来车了,抓紧下道避车。”说话间,防护对讲机里又传来命令,王庭虎和工友迅速进入避人洞。一列客车飞驰而来,卷起的铁屑灰尘随着大风呼啸而过,王庭虎冷得打了一个寒颤,脸上身上都沾满了尘土。

“别看我们成天干粗活,可检查线路却丝毫不差。”王庭虎经常翻阅他总结的一堆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线路养护关键点。靠着这种精益求精的作风,他们成功消除数千起安全隐患,把病害严重的“担心线”养护成了“放心线”。

巴山工作环境虽艰苦,王庭虎却保持激情。“养路人应想着坐车人,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37年的工作,让他目睹了火车时速的提升,感受到铁路发展的步伐,对如今的工作充满信心。

(通讯员 黄鹏 张霖 唐振江)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