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儿时的春节,为什么如此令人难忘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过年,是孩子们穿着新衣服你追我赶,是孩子们捂着耳朵放鞭炮嬉闹的画面,是大人们笑逐颜开、是妈妈炸丸子蒸馍馍忙忙碌碌的身影,处处都充斥着年的味道。



图片来源网络

儿时的印象,过年就是一串串冰糖葫芦,是一张张大红春联、一盏盏大红灯笼,是长辈们一毛两毛压岁钱的祝福,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还有那一张张贴在墙上的年画。小时候的年,是拿在手里的玩具,是装满衣兜的糖果,是无忧无虑没有繁重作业的欢笑。

那时的日子贫穷,每年刚进腊月,我们就盼望着过年,只有过年,才能穿一件新衣服,只有过年,才能吃好吃的。过年,不光是我们孩童的期盼,也是大人们的期盼。因为过年就是辞旧迎新,可以忘掉旧年的烦恼,放下旧年的劳累,把最美好的期盼都寄托在新年里。

记得我九岁那年,到了该上三年级的时候,我很渴望买一个新书包,我不想再背着哥哥的旧书包上学了。我母亲说:“等到了年底过年的时候,咱家喂的猪就长大了喂肥了,卖了猪就给你买新书包。”下半年的时间里,我都在期盼着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才杀年猪,卖了猪肉才有钱,有了钱才能买新书包。

新年过后,我的新年愿望总算实现了,我背上了新书包。那时一个好一点的书包只有一块多钱,那种蓝洋布书包才八毛钱。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一个农村孩子想要一个新书包,比现在的孩子买一部智能手机的难度还要大。

到了小学四年级,我才有了一本属于我自己的《新华字典》,那本《新华字典》是用我积攒了多年的压岁钱买的,我对那本《新华字典》特别爱惜,至今还放在我的书柜里。

说到这里,有的读者朋友很可能觉得我太啰嗦了,净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这些小事确实不值得一提,可那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跟过年有着直接关系。不过年,就不能杀年猪,不杀年猪就没钱买新书包。不过年就没人给压岁钱,没有压岁钱,想买一本《新华字典》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国家在逐步发展壮大,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富裕,就连我们贫困的山区农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像六七十年代那样,想穿一件新衣服都是很幸福很奢侈的事情了。

小时候的年夜饭,是一家人围着一张饭桌,一人一个白馍馍,一人吃两片肥的流油的炖猪肉,那可是我们盼了一年的大餐啊。吃完了年夜饭,昏暗的灯光下,听爸爸妈妈讲故事,那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平日里爸爸妈妈天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天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根本就没有时间给我们讲故事,连陪伴我们学习做作业的时间都没有。



图片来源网络

春节过后,走亲访友是祖辈传下来的风俗。农民一年时四季都忙,只有春节过后的那几天才有时间走亲访友,才能聚在一起聊家常说往事,大家聚在一起没有攀比和炫耀,只有问候和关心。聊聊家常分享一下彼此的温暖和喜悦,真的是开心又快乐。

我们小时候过年,也就是吃上两顿饺子,年夜饭也是简简单单的家常便饭,有鱼有肉就算是珍馐美味了。我们小时候过年,没有手机电脑,没有游乐场所,甚至连黑白电视也没有,日子虽然贫苦,但不缺少温暖和欢笑。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光人城里人过上了富足的日子,我们农村人也不为吃喝发愁了,老人孩子人人都有手机,轿车也开进了农村,村里低矮破旧的住房也焕然一新了,城乡差别越来越小。时间倒退四十年,这样富足的生活想也不敢想啊。



图片来源网络

不知从何时起,突然感觉年味淡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诚和温暖也渐渐变淡了,亲朋老友见面相聚,已经找不到那种久违的亲切感了,就连一年一度的同学聚会也感受不到以前的那种热情了,多半是一人一部手机,只顾低头在手机里寻找快乐,偶尔一两句你问我答,给人一种敷衍应付的感觉,总感觉少了一份真诚和热情。

以前过春节,远在他乡工作生活的儿女回到父母身边别提有多亲了,短暂相处的时间除了一起聊天就是一起看电视,儿女和父母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随着手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儿女和父母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就连一起吃顿年夜饭,儿女们也是手机不离手,好像手机比爹妈都亲,就连一年一度的文化娱乐大餐—春节晚会,也抵挡不住手机的诱惑了,儿女们连陪伴父母一起看春晚的时间都没有了,我们这代人小时候过年的感觉,再也找不见了。

儿时的春节,为什么如此令人难忘呢?相信大家不难找到答案吧

小时候过年,过的是期盼,过得是快乐。现在过年,却成了一种负担,让人感到寂寥和辛酸。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春节却一年比一年冷清,年味一年比一年淡。年,还是那个年,我们却再也找不到从前的年味了!



图片来源网络

儿时过年的情景成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我永远难忘的记忆。小时候的年味,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草根作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