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中国古代画坛的先驱时,顾恺之的名字是绕不开的话题。然而,欲究其人,实非易事。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造就了太多半人半神式的人物,或开国之君,或英雄人物,或文坛巨擘,或画艺大家。关于这些人物的记载,往往真伪难辨,顾恺之就是其中之一。遍览中国美术史,南北朝时期卷轴画的研究,主要依托于三幅传世之作,即《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尽管唐代文献中未见明确记载顾恺之与此三作的关系,后人仍习惯性地将这些画作归于顾恺之之所绘。无疑,这三幅画作所反映的,不只有“中国画祖”顾恺之个人的艺术风格,中国艺术早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映射其中。

《列女仁智图》局部





《列女仁智图》绘女性仁智之美,笔触细腻、构图深邃,宋代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评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曰“此图简古”,〝略其玄黄,取其驵隽,惟真赏者独知之”。同时,顾恺之还通过“疾”笔,即“疏体”,而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刚健、疏朗的气质。“古朴浑论,类汉画石”,在《列女仁智图》中,顾恺之运用了圆弧型的构造,令衣袖和装饰等细节处都充满了活力,且看上去十分饱满,更进一步将人物的神态和样貌表达得淋漓尽致。虽然是寥寥几笔的勾勒,却显示出别样的风采。让欣赏这幅画作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画家想要传达的内容,也能感受画家要传递的情感。

《女史箴图》局部





《女史箴图》同样宣扬儒家道德,但它在表现方式上开始突破传统思想的局限。作为中国第一传世名作,《女史箴图》是中国“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绘画开山之作。画卷本幅,分为九段,各段间以《女史箴》原文相隔,画中计有三十八人,各具神态,有临危不惧者,有同仇敌忾者,有义正言辞者,也有眉头紧蹙者,轻慢懈怠者。能在方寸之间,作出如此细致的描绘,画家的写像功夫可见一斑。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则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描绘了人神相恋的浪漫故事。顾恺之以“春水浮空”“流水行地”“春蚕吐丝”之“绵”“缓”“韧”“细”“圆”“转”的行笔,恰如其分地勾勒出洛神的飘逸风姿,与周围的山水、周身的云雾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

“高古游丝、神全形妙”,是后世评论家给顾恺之人物画的评价,也是那个时代艺术之辉煌与灿烂的最好注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