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茹弟子李玲琳演出川剧经典折子戏《别洞观景》
少年班练功日常
一声高腔,要响亮且韵味悠长;一个台步,需轻盈又不失沉稳;一段表演,要情感真挚、细腻入微……新年伊始,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川剧少年班的同学们迎来入学后的首次期末考试。陈巧茹、王玉梅、王超等名家坐镇,从声、台、形、表等多维度考察、挖掘川剧“小孩哥”“小孩姐”们的潜力与特点,为他们的未来出谋划策。
去年底,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川剧艺术传承少年班的孩子们登上中国校园戏剧节的舞台,带来的川剧表演《梦回百戏图》获得了台下观众的掌声和赞美。
在川剧舞台上,越来越多的“10后”小孩哥、小孩姐开始散发光芒,尽管他们的声音还稍显稚嫩,招式也很青涩,但在唱念做打间,已初显川剧底蕴。
高腔开口脆,水袖迷人眼,如今,在川剧世界里,不仅舞台上出现了越来越青春的面孔,舞台下也坐满了年轻观众。在数字技术的助推下,川剧与当代年轻人的距离被无限拉近,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川剧基因”开始觉醒,他们走进剧场,感受老祖宗的审美。
300年川剧,如今正青春。
戏台上下青春面孔涌现
2025新年伊始,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委托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培养的川剧“娃娃班”迎来了入学后的首次期末考试。考试现场,40余名小孩哥小孩姐虽学戏时日不长,唱、念、做、打略显青涩,但他们全力以赴,迈出走向川剧舞台的第一步。有幸现场观摩的一位家长感叹: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通过老师们负责、用心、专业的教学,孩子们在礼仪、功课上的收获和成长肉眼可见;考场上的每一个孩子,眼神中都透露出无比的重视和认真。“眼睛湿润了好几次。”
川剧“娃娃班”上一次招生还是2012年,光阴流转,当年招收的一批“娃娃班”学生中,黄凌暄、邓方园等已经成为非常优秀的青年演员,在一些大戏中承担重要角色。为了让新一批“娃娃班”学生打下扎实的“童子功”,市川剧院请到了名角大师进行“传帮带”,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各大川剧舞台上将看到小孩哥小孩姐独当一面的身影,聆听他们唱响川剧的时代新声。
在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表演的川剧《梦回百戏图》中,五年级学生廖梓伶有着不少戏份,在舞台上自信大方,动作做得有模有样。她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在父母的带领下,第一次走进剧场看川剧,对川剧的第一印象却算不上太好。“咿咿呀呀的唱腔、红红白白的花脸,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川剧演员要把脸涂得那么花。”但同时,一颗川剧的种子在廖梓伶心中悄悄埋下了,她十分好奇:“舞台上的演员在演什么?”
去年3月,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陈巧茹将工作室落在了北新实验小学,并成立了川剧艺术传承少年班。在开班之初,廖梓伶便主动报名了,她想要去探索小时候埋下的那颗种子。
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廖梓伶每天都会去“川剧班”报到,现在她一招一式做得有板有眼。廖梓伶说,其实“川剧班”里的很多学生都和她一样,最初都不了解川剧,有的甚至从没看过川剧,但是在学习表演后,大家都成为川剧的“迷弟迷妹”,还有不少学生以后想成为专业的川剧演员。
在“10后”成长的同时,“95后”“00后”已经在舞台上挑起了大梁,成为川剧传承发展的生力军。去年第六届川剧节上,新版川剧《尘埃落定》获得了戏迷的赞赏,业界学者、专家的高度认可。其中,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95后”演员李玲琳饰演的塔娜活泼可爱,一颦一笑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同样是在第六届川剧节上,开幕大戏《芙蓉花仙》饰演男主角陈秋林的青年演员王子豪,甩发、倒僵尸、褶子功、扇子功等绝活驾轻就熟,表演细腻温润,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报恩记》里扮演女主角窦素衣的李灿刚满19岁,她是年轻一批的“泸州河”川剧职业传承人,这部剧也是她毕业后出演“女一号”的首场大戏……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主动走进剧场看川剧。位于成都成华区的三花川剧团剧场每天都有川剧的折子戏表演,剧团负责人“大花”伍玉观察到,以往,台下观众大多是喝着盖碗茶的老一辈川剧票友,而如今台下的观众大多是年轻面孔,还有不少孩子来看川剧。台上年轻演员唱,台下年轻观众看,川剧的未来愈发清晰可见。
新技术赋能川剧变脸
“90后”“国风变装”达人朱铁雄曾发布的一条包含川剧变脸吐火元素的视频,传播量达8816万次,点赞量329.5万次。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川剧变脸方阵最后一张脸谱“熊猫花花”引发热议,#花花也参加大运会开幕式了# 瞬间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破亿。
互联网时代,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川剧正在“变脸”,吸引着众多年轻人的关注。传播方式的革新让更多人看见了古老的川剧。三花川剧团曾一度濒临倒闭,但转机发生在2023年9月。一条名为“探访‘三花’剧团开放式化妆间”的短视频在网络上爆火。短短三个月,三花川剧团通过网络平台卖出2.5万张票,几乎是过去两年多的总和。此后一段时间,剧团演出场场爆满,依靠网络,老川剧团迎来了新生。
当下,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许多和川剧有关的视频接连出圈——在B站,学川剧的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练功日常,分享的川剧绝技硬控网友;在抖音平台,各大民间剧团的精彩演出成了流量密码,评论点赞数轻松过万……网络将川剧的种子撒向了更多角落,让无数观众认识川剧、了解川剧、爱上川剧。
此外,专业院团和川剧名家也开始积极拥抱互联网。去年,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举办《名角DOU来了——天府戏游记》主题戏曲直播活动,川剧名家刘芸、陈巧茹、刘谊、王玉梅、王超、虞佳6位梅花奖获得者,携手川渝两地优秀戏曲演员和非遗艺术家带来精彩表演。3个小时的精彩直播,吸引了超过700万观众云赏蜀腔蜀韵,总点赞次数破20万。
同时,陈智林、陈巧茹、肖德美等川剧名家也纷纷开通了短视频账号,分享经典川剧片段,在评论区与网友互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真正“看懂”川剧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艺术体验过程,涵盖了对表演技艺、美学价值、哲学观念乃至民族精神的全面理解和感悟。面对这样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只有从娃娃抓起,将科普真正做起来,才能将川剧永恒地传承发展下去。
去年9月1日,《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分别从人才培养、职称评定、薪酬激励、社会保险、转岗就业等方面作出规定。10月,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木偶皮影剧团副团长潘祎在成都锦城学院开始拍摄成都皮影演示示范,这是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成都市戏曲进校园工程”慕课。一方白幕,一盏明灯,两个俏皮小人腾挪跳跃间,将曲折壮阔的故事呈现于观者眼前……
所谓慕课,就是通过视频展演展示的方式,为中小学生们展现成都非遗戏曲的精彩和深厚文化内涵。成都市创新拍摄上线戏曲慕课以来,广邀戏曲大家名家、青年传承人担任主讲教师,让孩子们可以随开随学,为川剧传承发展开辟了新路。
将数字技术运用于表演中,也是近年来川剧的一大突破创新。成都市首届“蜀戏冠天下”川剧晚会,全息投影之下,3000年古蜀文明穿越时空,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的金面具与川剧变脸绝活之间的文化脉络历历在目,巨大的全息金面具与川剧脸谱让观众的震撼溢出屏幕。
杭州师范大学文传学院戏曲专业教授郭梅表示:“当下,在新媒体、新技术的影响下,传统文化获得了全新的传承与发展机遇。换言之,用新媒体推广普及戏曲,正当其时。”
人在,川剧的魂就在,传承和发展的动能就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多鲜衣怒马的少年郎唱响五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