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打三更半夜长,轻言慢语问夫郎。”“纵使京都风光好,怎奈难忘堂上亲。”……1月31日下午,淮海戏经典传统剧目《皮秀英四告》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文化馆淮海戏苑上演,拉开了本次“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之“文化进万家 戏曲过大年”活动的帷幕。
本次“文化进万家 戏曲过大年”活动可谓名家荟萃,江苏省淮海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上海“白玉兰奖”得主吴玲,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许亚玲,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魏佳宁,国家一级演员张居国、孟善荣、徐建军等众多知名淮海戏表演艺术家和沭阳县淮海剧团的优秀青年演员参加演出。《皮秀英四告》《三拜堂》《恩娶义嫁》《抬花轿》等33部古装淮海戏将从正月初三至元宵节在沭阳县文化馆淮海戏苑及30个乡镇(街道)全面铺开。
“‘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是省级层面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重要举措,省淮海剧团按照群众点单意愿,从正月初三起,连续四天在沭阳演出《皮秀英四告》《三拜堂》等淮海戏经典剧目。”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淮海剧团团长张居国表示,能在春节期间为沭阳人民带来经典大戏,整个剧团都感到意义非凡。
《皮秀英四告》讲述了皮秀英不畏强权坚持告状,最终惩恶扬善的正能量故事。质朴自然的曲调、委婉动听的唱腔、通俗易懂的唱词、跌宕起伏的情节,时刻牵动着现场戏迷们的心。“剧情特别吸引人,皮秀英的遭遇让人揪心,也让我看到了古代女性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这次观演,我感受到淮海戏这一传统文化真是宝藏,以后将多多关注。”沭阳市民江国强说。
“鼓乐喧哗震天台,我似嫦娥下凡来。孤雁单飞贴天低,一翅东来一翅西。”春节前夕,沭阳县淮海剧团的演员们在排练传统古装戏《三拜堂》。春节期间,他们将在全县乡镇巡演,为群众送去原汁原味的淮海戏大餐。“届时,传统折子戏、青春版古装淮海戏、大型现代淮海戏及传统淮海戏,名家名团名剧轮番登场,将会让戏迷过足戏瘾。”沭阳县文化馆馆长汤晓云说。
沭阳是淮海戏发祥地,也是中国淮海戏之乡。近年来,沭阳深入实施淮海戏打造名团、打造名剧、打造名角“三名工程”,让“中国淮海戏之乡”绽放异彩,好戏连台。从2019年开始,该县连续举办四届淮海戏艺术展演月活动,丰富城乡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淮海戏传承发展。沭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若鸣介绍,沭阳县创新启动文化惠民活动县乡村“三重覆盖”工作机制,采用“以奖代补”“以赛惠民”等创新性激励措施,开展文化惠民“村村行”活动,将文化惠民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2008年6月14日,淮海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加强淮海戏人才梯队建设,引导非遗传承人教授学徒,确保传统技艺得以传承,近年来,沭阳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淮海戏教育教学纳入学校音乐或文化课程,拓展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
2024年年底,沭阳县淮海剧团排演的大型淮海戏《桃红柳绿又一春》受邀参加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展演并获得多项殊荣。近年来,沭阳县积极打造舞台艺术精品,《瓜为媒》剧本入选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胖婶当官》获首届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优秀剧目奖、江苏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传统戏《借靴》入围2019年“中国·博兴非遗(稀有)剧种小戏展演”获优秀表演奖。2021年以来,剧团复排了《三拜堂》《皮秀英四告》等传统淮海戏,创排的现代戏《桃红柳翠》获2022年省委宣传部重大题材资助项目,2023年入选江苏省精品剧目扶持项目。
“聚焦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进一步完善文化供给体系,建强文化阵地、挖掘文化资源、强化文化自信,推动全县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沭阳县委书记、沭阳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彭伟说。
在沭阳,全县专业、民营、业余淮海戏团体每年上演80多部新创淮海戏作品,多次获省、市、县淮海戏文化大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淮海戏的品牌影响力。多层次的文化阵地、多彩的文化活动、多样的文化形式,正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文化供给,惠及近两百万沭阳人民。
通讯员 韩敏 徐盼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