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陶涛
“大哥,草莓怎么卖?”“大果贵些,小果实惠,都是现摘的。”
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朱桥乡汪南村,大棚外,前来购买草莓的顾客络绎不绝。江成林看到摊位上有人光顾,立刻放下手头活,满脸笑意,快步迎上去。
前来购买草莓的顾客络绎不绝。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老江属牛,今年刚满40岁,种草莓10多年,在当地算是“老莓农”。春节这几天,老江也没闲着,天天在大棚里忙着采摘、分拣,和妻子一起,用辛勤的劳作,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甜蜜”。
曾经,老江是一名油漆工,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腿部粉碎性骨折,右眼几乎失明,出院回来,整个人都抑郁了,成天一脸迷茫。”老江回忆道,那是最低谷的一段日子。
不甘于从此一蹶不振,在远房表叔的引荐下,老江慢慢走出车祸的阴影,转行种起了草莓,“不用挑,也不用担,上手后都不是什么力气活,家门口就能种。”
江成林和他的草莓大棚。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包地、搭棚、买苗……头一年老江小试牛刀,种了6亩地,“因为经验不足,技术也跟不上,草莓得了灰霉病,亏得连本都不剩。”说及过去,老江早已释怀。
他坦言,经历了生死考验,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亏了不怕,大不了来年再种。
没有经验攒经验,没有技术学技术,老江愣是凭一股子韧劲,在草莓大棚里种出了希望。第二年虽然细节有所欠缺,管理还不到位,但已经看到了回头钱,开始有得赚了。
和草莓打交道多年,市场有好有坏,行情也有高有低。老江深谙,价格把控不了,所以只能在草莓品质上下功夫,“就目前长势来看,亩产4000斤打底,比照去年和前年价格,亩均收益可达3万元。”
老江妻子为新鲜摘上来的草莓分级。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这些年老江种草莓,有亏也有赚。他告诉记者,2021年不仅产量高、价格也俏,那一年挣了30多万。
眼下,正值草莓上市旺季,走进老江的大棚,一垄垄草莓映入眼帘,白色的小花点缀在片片簇拥的绿叶中,不时有几颗饱满红润的草莓“探”出脑袋,煞是喜人。
来到隔壁大棚,老江顺手摘了几颗粉色草莓,递到记者手上,“尝尝这个,口感是不是更糯一些?这是新品种‘粉玉’,别看贵,可紧俏了!”
说话时,老江憨憨一笑,眼睛眯成了缝。
鲜红的草莓“探”出脑袋,煞是喜人。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春节期间,老江家的草莓供不应求,很多都是送往水果超市,还有不少人带着孩子过来体验采摘乐趣。每天天不亮,老江一家就起床在大棚忙碌,天黑才收工。辛苦归辛苦,但看到满棚的草莓,他心中满是成就感。
采访的间隙,顾客来了一拨又一拨,老江的手机也响个不停。在老江心里,满棚的草莓映红了新年光景,也点燃了他对新年的期盼:“希望2025年日子像草莓一样红红火火,美滋滋的,也甜丝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