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当万家灯火点亮团圆时刻,肥城市仪阳街道国美农场的樱桃大棚里,却演绎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别样“春耕战歌”,奏响了一曲饱含汗水与智慧的劳动乐章。


踏入5号大棚,一股暖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技术骨干尹超正俯身拨开繁茂的枝叶,眉头紧锁,神色凝重。只见大棚两头花开的进度截然不同,西侧开花率已超过70%,粉嫩的花瓣在绿叶间肆意舒展;而东侧的花芽却才刚刚露红,星星点点地隐匿在枝丫间。这一差异,犹如一颗定时炸弹,给后期管理埋下了巨大隐患。

“棚体较长,东西两侧温度差异明显,樱桃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温度和养分的需求又极为苛刻,一旦控制不好,坐果率就会受到直接影响,进而严重冲击经济效益。”尹超指着大棚内的监测屏说道。屏幕上的数据清晰显示,早晚时段两侧温差波动超过8℃。

情况紧急,一场田间研讨会迅速展开。大家迅速围聚在一起,认真调取近期温湿度、地温等关键数据,你一言我一语,展开深入分析。经过一番激烈讨论,解决方案迅速出炉:精准调整两侧温控设置,将温度严格控制在20-22℃,同时优化肥料配比,提高磷钾含量,满足樱桃不同阶段的生长需求。


在9号大棚内,技术员李海涛手持授粉器,熟练地将混入花粉的雾化液均匀喷洒在花柱上。这一创新的“液体授粉”技术,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提高坐果率带来了希望。

“以前采用手工点授,每人每天最多处理30株,不仅效率低下,还耗费大量人力。现在使用液体授粉技术,每人每天能完成50株,工作效率提升了近2倍。”李海涛介绍道。

这项技术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效率上,坐果率预计还能提高15%。同时,它能有效减少对腋芽的影响,在提高年花芽量的同时,降低畸形果率。此时,枝头实验组的樱桃已开始膨大,宛如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绿玛瑙,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16号棚现蕾率仅65%,比往年整整迟了7天!”春节过后,气温骤降,这一消息如同一记重锤,让农场的工作人员们心头一紧。面对倒春寒与大风天气的双重挑战,农场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工作人员们争分夺秒,增加棉被固定锚位,以增强大棚的抗风能力。在监控室内,手机物联网监测屏上,传感器实时回传着大棚内的各项数据,智能温控系统正有条不紊地将温差控制在2℃以内。

清晨,农场负责人尹衍国望着连片的大棚,感慨万千:“樱桃的生长不等人,哪怕是春节也不能松懈。我们守在这里,守的是老百姓餐桌上的甜蜜,是科技赋能农业的希望。”

首批樱桃花苞迎着朝阳悄然绽放,洁白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科技赋能的新农事春天即将到来。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袁广 陈天豪)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