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月芹 除夕夜,广东普宁的英歌舞代表们刚完成央视春晚首秀,又飞越2000多公里回到家乡,开启大年初二、初三连续两天的全市巡游,沿途经过全市数十个主要地点展演。
英歌舞是一种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表演,舞者们盛装打扮成《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手持双短棍,旋转击打,配以锣鼓指挥,变换阵列,中间穿插武术对打等。
在近两年英歌舞火爆出圈以前,大多数偏安一隅的潮汕本地人并不知道英歌舞是多么小众文艺形式,只是每年春节必看的“闹热”。直到2023年春节前夕,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一个个短视频让全国人民看到了颇具动感、还有驱邪除疫寓意的英歌舞,惊呼“炸街”“年味天花板”“最燃非遗”“中华战舞”。
普宁英歌舞巡演(陈月芹/摄)
除了登上蛇年春晚舞台的南山英歌队及富美青年英歌队,普宁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英歌队,全市大大小小的英歌队超过200支。舞者们一般是本村镇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他们并非职业舞者,但临近过年就会密集训练,画着各式脸谱穿梭在新城或老厝的街头巷尾,为了给各家各户拜个年,也为了宗族的荣誉。
一般而言,每支英歌队可以是对应“天罡星”的三十六人阵,也有对应“地煞星”的七十二人阵,而完整的英歌舞则应凑齐一百零八人,舞者打扮成梁山好汉的造型,一般是扮演入云龙公孙胜和鼓上蚤时迁的舞者,手持八卦旗或操一条黑蛇,在队伍前为先导,其余好汉敲击英歌槌在后。
英歌队在祠堂前表演(供图:普宁市委宣传部)
南山英歌队“小时迁”正在舞蛇(陈月芹/摄)
1月30日的巡演路线里,大约早上10点在普宁市政府门口的集中展演是其中一场重头戏,有市民和游客从凌晨5点就进场抢位。每个展演地点都不设门票,先到先得,英歌队演完即沿街巡游,观众们可以一路跟着。当锣鼓声渐近,人潮也随之而来。
为了保障演出秩序,部分路段实行临时交通管制,本地人给游客的观演温馨提醒之一是“别开车,建议走路或电动车出行”,往年一度出现市长从起点剪彩完,堵在路上,最终用电动车接至下一个集中展演地点市政府门口的小插曲。
这或许就是英歌舞的另一特色:所有市民都可以参与其中,去欢呼,加入到巡游队伍中去,没有绿色通道,也没有固定座位。把舞者局限在演播室的一方舞台、观众静坐在台下观看,从来不是英歌舞的最佳表演形式。
英歌舞不仅是潮汕人的狂欢符号,更是一部用肢体书写的文化密码。
细看每位表演者的装扮、脸谱,诸多细节都隐含《水浒传》等传统文化的神韵。画师蘸着桐油调制的颜料,把梁山好汉的星宿点进少年们的眉骨,关胜的红脸要勾七道金纹,李逵的黑额得晕染成雷云。
有位学者曾说,“很多文明是跑出来的”,老百姓总会为了更好的生存条件而迁徙。英歌舞的起源与潮汕先祖从中原南迁、渡海下南洋的历史密不可分,其形成过程如同一部浓缩的族群迁徙史诗。尽管战乱和迁徙已经是停留在宗族史料里的远去记忆,但潮汕人依然坚持用年复一年的盛大展演,用夸张、刺激的艺术形式,强势地让一代又一代记住文化根脉。
某种意义上,英歌舞是一种能动起来的“图腾”,无论潮汕人出走到世界哪个地方经商务工,看到英歌舞都能迅速获得身份认同和集体仪式感。
历史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宋元时期的靖康之变等数次战乱,引起一批批中原人几度大迁徙,最终在地少人稠、蛮荒的岭南扎根。或许因为频繁迁徙奔波,潮汕祖先还发明了“轿式祠堂”——把祖宗牌位或者神像放在木轿里,每年正月在各乡村之间“营老爷”(游神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地方安宁。
1月30日,巡游的四支英歌队的领头都会擎着队旗和镖旗进场,几乎每支队伍都有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的镖旗,这或许是潮汕人希望通过英歌舞表达的朴素的祈愿。
英歌队的镖旗(陈月芹/摄)
陈月芹经济观察报记者
资深记者
城市与不动产新闻中心华南组负责人
新闻线索请联系:chenyueqi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