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梁山好汉一共有108位,其中天罡36位,地煞72位,这些好汉的装扮和性格非常鲜明,如宋江和李逵是黑脸,吴用是教书先生打扮,公孙胜是道士装扮,鲁智深是和尚装扮,武松是带发修行的行者装扮。由于水浒传梁山108好汉的形象深入人心,在民间有很深的群众基础,许多歌舞源自梁山好汉,如潮汕英歌舞。
潮汕英歌舞的起源比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梁山好汉英歌舞,还有一种女子英歌舞则是取材自穆桂英挂帅或者花木兰从军等巾帼英雄相关的故事。
梁山好汉英歌舞的人数不固定,少则36人,多则72人,甚至100多人,但是最多只有107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缺少了梁山108好汉之中的谁?缺少的是卢俊义,原因如下。
卢俊义身陷大名府
卢俊义原本是大名府远近闻名的大富商,大财主,良田千顷,家仆无数,三辈子花不完的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宋江和吴用两人设下计策,吴用故意在卢俊义家中题反诗,被管家李固陷害,致使卢俊义被捕入狱。
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
宋江为营救卢俊义,于是召集众多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宋江前后一共三次攻打大名府,才成功救出卢俊义,每次出征人数并不固定,因此以攻打大名府为故事蓝本的英歌舞人数便不固定。
第一次攻打大名府:
卢俊义被捕后,燕青和杨雄回到梁山报信,宋江又派出戴宗打探消息,得知卢俊义和石秀两人身陷囹圄,于是召集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宋江并没有出动所有的梁山好汉,只是出动了吴用、林冲、秦明、花荣、李逵、解珍、解宝、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李应等30位梁山好汉。这一次由于关胜带领大军征讨梁山,来了一个“围魏救赵”之计,宋江不得不回师和关胜大军交战,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无功而返。
第二次攻打大名府:
在第一次攻打大名府头领的基础上,添加了关胜、宣赞、郝思文、李俊、张顺五位头领,一共35位头领。这一次宋江虽然生擒并降服索超,然而由于大名府城高坚固,攻打多时都未破城,宋江忧心忡忡生病,再次无功而返。
第三次攻打大名府:
宋江虽然得到神医安道全医治,但是还未痊愈,于是委托吴用代替他指挥大军三打大名府。这一次吴用所带人数最多,而且事先制定了严密的计划,第一步派出时迁潜伏在大名府城中打探消息,于元宵佳节火烧翠云楼,第二步派出解珍、解宝、杜迁、宋万等20多位头领潜伏在城中四处放火,营救卢俊义和石秀,第三步集合了八队人马20多位梁山好汉攻城,最终救出卢俊义和石秀两人。
然而,第三次攻打大名府也不可能集合齐107位梁山好汉,这是因为身陷大名府地牢中的梁山好汉除了卢俊义外,还有石秀,因此营救卢俊义的梁山好汉最多106人。实际上达不到106人,因为宋江生病未出征,梁山必须有足够的留守人员,防止齐胜不顾家,老家梁山给丢了,还有部分人员未上梁山,如董平、张清、皇甫端等好汉。
潮汕英歌舞是民间文化活动,艺术化了,因此无人故意找茬,才笼统认为英歌舞最多107人。正是由于英歌舞取材自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鼓上蚤时迁成为英歌舞中的主角,他头戴黑帽,身穿黑衣,双手拿着一条长蛇,在队伍最前面打头阵,刺探敌情,引导队伍前进。
潮汕英歌表演者装扮成梁山好汉,手持两根被称为“槌”的短木棒,舞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歌颂的是团结战斗和勇敢拼搏的英雄气概,鼓舞着我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