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依“八纮同轨,彩云千载”的古语派生出“八采”的概念,即描述完美的景物整体,最好要与“八”有关,进而有了“八景”作为标准。从近代开始,受这一观念影响,吉林城曾经出现过多种版本的“吉林八景”,除此之外,针对吉林城最著名的观光名胜——吉林北山,还出现过若干版本的“北山八景”。

在《吉林市园林志》中就记载了一个影响较大的“北山八景”版本,其形成年代没有明确标明,只笼统地介绍为“从始建北山公园至吉林解放时”,想必这一版本极有可能是经历过时光淘砺的“精品”。这八景为:登楼观渡、万家灯火、山洞悬桥、翔亭烟雨、柳荫荡舟、牌坊伴月、旷亭日出、堂前赏雪——其中有晴晨暗夜之分,有山明水秀相称,有远景近物交叠,更有四季时节轮转之妙。

“北山八景”最初的版本极有可能出现在1932年,当时为策应日伪当局将吉林建设成为观光城市的“大都邑计划”,曾有印刷商发行过一套名为“吉林北山八景”的风光明信片,罗列了吉林北山公园的八处风光名胜。因发行时间较早,后来名气甚大的揽辔桥(罗锅桥)因尚未出现而错失了登榜之机。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明信片为“吉林省城外北山原色版”,即风光照片为上色图片,较为真切地保留了当时风光的本来面貌。在吉林市文史专家皮福生先生编撰的《吉林近代图志》中,就有这组明信片的影像。八处名胜分别为:

一、省城一览。此景即登临北山峰峦眺望山下与松花江之间的吉林城,为“江山烟树,万屋鳞鳞”之佳句的现实写照。应该说这一景观一直存续到世纪之交,后来因大量兴建高层电梯楼,“水泥柱”突兀,如练的江水也被遮掩,俯瞰吉林市城区之美遂大打折扣。

二、玉阁生辉。此景为北山最高处玉皇阁。该景观不仅尚存,且因昔年树木现已成为参天老树,映衬夕阳下的玉皇阁山门、钟鼓楼,景致更具古朴典雅之感。本人就曾多次拍过玉皇阁旖旎的傍晚风光。

三、峦翠流丹。此景是在山前仰望北山东峰。客观的讲,由于当前树木覆盖率、树木大小远非解放前可比,因而峰峦苍翠之美要更胜往昔。不过东峰上的澄江阁和山下的卧云轩已然消失,今景对比从前,难免有些遗憾。

四、药庙夕照。此景为夕阳下的北山药王庙,目前尚存,且由于前述绿化效果的增益,赏心悦目之感尤胜于当年。

五、清江塔影。此景为1929年竣工的省城自来水厂北山蓄水池,所谓的“塔”,实为蓄水池中央的通气亭。如今这里已被废弃封闭,几年前探看,围栏带锁,隔门遥视,院内荒草萋萋,蓄水池和通气厅漫灭其间,煞是荒凉。

六、坎离宫苑。此景为北山东峰上的坎离宫,目前尚存,但周围增建了许多建筑物,一眼望去,场地稍显促狭拥挤,美感已有折扣。

七、金石流芳。此景为北山西峰脚下的石坊、石碑组成的小型碑林,为纪念于芹(于朗昆)、王维宙、张作相等历史名人功德之物。景观现保存完好,由于真正的德碑夕照已失,尽管此处难见夕阳,还是有好事者愿意将此处的石碑说成为德碑夕照。

八、旷亭远眺。此景为北山西峰上的旷亭。旷亭为民国时期西峰上的一座单层木亭,也叫旷观亭。之所以有两个名称,是因为亭子上曾悬挂两块匾额:一为亭子东侧悬挂的“旷观亭”匾额,为著名书法家华世奎所书;另一块悬挂在亭子的西北侧,上书“旷亭”二字,为宋小濂题写。至于为何一亭二匾,又是哪一名号在先,已很难考证了。1964年原亭被翻建为二层建筑,即人们熟悉的旷观亭,2008年旷观亭被改建为平安钟楼,虽可登高望远,但“旷亭远眺”之景已不复存在了。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网名易林学馆)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本文图片取自《吉林近代图志》,看更多吉林市老照片及其更多细节,请购买吉林文史专家皮福生先生编撰的《吉林近代图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