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民间有了(也可能是恢复了)春节逛北山寺庙的习俗,进而形成了现在的新年庙会。新年伊始,求财、求健康是大多数人的夙愿,因而关帝庙、药王庙即成为芸芸众生逛庙的重要目的地,那里的香火也就呈现出鼎盛之势。说起北山关帝庙香火鼎盛,就不得不提及旧时吉林城东关另外一座祭祀“关圣帝君”的大庙——东关帝庙,算起来,其历史比北山关帝庙还要古久。
一、
据清道光年间成书的《吉林外纪》记述:关帝庙……一在城小东门外半里,正殿三楹,享殿三楹,左右配庑各八楹,钟格、鼓楼、戏楼各一,大门三楹,东西角门二。在这部史料中称东关帝庙为清乾隆九年建起,然而根据东关帝庙庙钟铸文、酒仙祠匾额落款时间和东关帝庙中碑记记述,东关帝庙的建设时间应该更早。其中碑记更是明确记述了东关帝庙建设的原因和时间:
自来商贾辐辏之区,类居群分莫不各立会馆,崇祀先圣先贤以便岁时瞻拜,动景仰效法之思,法至良意至善也。三晋商人服贾各直省,或远涉重洋,均供奉关圣,几同性成……吉林小东门外旧有山西会馆一所,其地初为九圣业林,自康熙十二年晋人购建会馆修正殿以祀圣帝,修后殿以妥先灵,又配以佛殿酒仙等祠……
由上述碑文可知,东关帝庙的兴建与旅吉山西商人兴建同乡会馆有关——足迹遍及天下的晋商崇祀关帝,常在行商盈利之所建设关帝庙,以求神明赐福护佑。吉林城的关帝庙便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与山西会馆一并被吉林的山西籍商人“集资”建造起来的。在碑记中,东关帝庙的建设时间被明确记载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这一说法得到了当代地方史学界的普遍认可。而清康熙十二年这个时间点,恰恰是安珠瑚开始在松花江畔营建吉林城之际,因而东关帝庙可谓“与城同寿”,比北山关帝庙还要早建造28年。
除山西会馆外,东关帝庙后院西耳房设有酒仙祠,后院西厢房还辟为酒商会议所(详见第二部分黑体字引文),这表明山西籍酒商在吉林城的晋商群体中应颇具影响。另外于僧人住持的伽蓝中拜酒、议酒,也显示出东关帝庙具有强烈的世俗属性,与北山关帝庙大有不同。
二、
东关帝庙自建成开始,经过数次重修和扩建(《吉林市市区文物志》,《吉林外纪》所载修建时间可能是一次重修或扩建),其中清光绪十四年的重修划定了最后的格局。据《吉林市市区文物志》记载:重修后的东关帝庙共分前后两院,前院有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厨房三间,山门一间,钟鼓鼓各一。后院有正殿三间,东耳房三间为山西会馆,西耳房三间为酒仙祠,东厢五间为议事厅,西厢五间为戏楼及酒商会议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续建更衣厅六间。然而看似详实的描述却因一幅民国时期的平面图而显现出波澜。
1929年春,日本建筑专家村田治郎筹划撰写《关帝庙建筑史的研究》一文,曾实地考察了吉林城的东关帝庙和北山关帝庙,依测量数据绘制了平面图。结合比例尺,可知东关帝庙的规模要远远大于北山关帝庙。另外在这幅图中,前院正殿与后院正殿之间还标有一处大殿。正是有了这座大殿,吉林东关帝庙配置才呈现出鲜明的北方关帝庙特色。
据村田治郎的撰文可知,北方关帝庙一般会有如下配置:正殿、三代殿(圣宗庙)、配殿、钟鼓楼、马殿、戏楼。这些建筑物在吉林东关帝庙中均有迹可循:
正殿也叫帝君殿,即祭祀关帝的主要场所。殿内除了神像、牌位之外,还会悬有一些特殊的匾额和楹联。吉林城作为满族发祥地之一,备受敬重的关帝庙自然少不得官方肯定,在东关帝庙正殿就悬有清文宗皇帝于咸丰九年(1859年)所赐“万世人极”匾额,以及清德宗皇帝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所赐“神武孔昭”匾额。
三代殿也叫圣宗庙,是祭奠关羽的父亲成忠公关毅、祖父裕昌公关审、曾祖父光昭公的祠堂。根据山西现存关帝庙的情况,殿内立有关帝曾祖、祖父、父亲及其曾祖、祖父、父亲的夫人塑像,可惜吉林东关帝庙的三代殿供奉情况未见详细记载,甚至连这座三代殿也被各种史料所遗漏。
吉林东关帝庙前院配殿的使用情况,史料中未见详实记载。由于正殿极其宏大,足以容纳陪祀的周仓、关平、关兴等人,前院配殿可能另有用途。另外,村田所绘平面图,前院只见东西厢房各三间,未见厨房三间,结合古代四合院布局“东厨司命”的惯例,怀疑三间东厢房很可能就是《吉林市市区文物志》记载的厨房。至于后院配殿,《吉林市市区文物志》记述与村田所绘平面图吻合,似为山西会馆服务,在此不做赘述。
吉林东关帝庙的钟鼓楼在庙的前院,《吉林近代图志》中有完整的画面;戏楼在平面图上位于院落最南端的中轴线上,根据《吉林市市区文物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改建后,山门为一间,但老照片上的山门却是三间(似乎《吉林外纪》比《吉林市市区文物志》准确,但老照片中的山门后未见戏楼),无论几间,山门通常即是祭祀赤兔马的马殿,可惜村田所绘平面图中只见戏楼,未见山门(戏楼两侧有两座小型的角门),尚不知何故。值得注意的是在平面图中,东关帝庙除南侧的戏楼外,还有一处室内戏台,即《吉林市市区文物志》所载后院西厢房的所谓“戏楼”。另外在村田所绘平面图上,西厢房的进深开间要比东厢房大出很多(东、西厢房实际上并不等面积对称)。
三、
关帝庙主祭关帝,每年主要以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庙会日——“俗谓关帝单刀会……前一日,俗谓磨刀期,虽旱必雨”(民国版《永吉县志》)。另外,和北方地区的大多数关帝庙一样,吉林东关帝庙也是一座“多神庙共存”的寺庙,其后殿还祭祀有玉皇、龙王、火神和子孙娘娘,后殿西耳房还祭祀酒仙。东关帝庙的后殿也叫大雄阁,为两层建筑,其形制与北山玉皇阁朵云殿类似,楼上楼下分别悬有咸丰八年戊午蒲月所立“大雄阁”竖匾和“碧霞宫”横匾。
吉林东关帝庙后院所祭祀的诸神中,子孙娘娘的影响最大,每年吉林城最隆重的娘娘庙会也以东关帝庙后院为主场。民国版《永吉县志》就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东关娘娘庙会的盛况:
四月十八日,东关娘娘庙会。妇女焚香还愿。有献神袍、幔帐、金银斗、替身人物等。小儿七八岁,每于此日留发。嘱儿立凳上,僧人以筯(同箸)击顶,喝令急行,不许回顾,曰跳墙。从其他地方文献记载可知,举行“跳墙”仪式似无具体时间要求,之所以民国版《永吉县志》将这一风俗记载到娘娘庙会之中,或是因为娘娘庙会本就是祈求子息繁盛、后代康健的缘故。
举行“跳墙”仪式主要是担心小孩不好生长。迷信说法中,不大健康的孩子是“红孩子”,容易被菩萨收取当“童子”,因而要烧替身把孩子的真身性灵换出来。另外小儿留发尤其要在后脑勺存一绺,这种发型名叫“鬼见愁”,可以增强“命的硬度”。小孩又最好由舅舅带领去庙上“跳墙”,这源于舅舅与“救救”谐音……
四、
作为凝固的历史,在寺庙发展历程中,往往会留有许多带有文化象征、历史传承、装饰作用和宗教意义的匾额、楹联、碑刻,吉林东关帝庙历经近三百年的变迁,自然也有很多文化遗存。
东关帝庙内有多通石碑,比较重要的有清咸丰八年戊午秋立于酒仙祠前的石碑,内容主要为重修事宜;清光绪三十四年立于三代殿前东侧的“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碑,以及三代殿西侧的“关圣帝君降笔真经”碑;清光绪三十四年所立“建更衣厅”碑。
除两块御赐匾额外,东关帝庙内还有其他匾额多块,如:清乾隆二年悬于酒仙祠的“仙灵遗术”匾额;清乾隆五十七年盛京副都统凌泰悬于帝君殿的“协天大帝”匾额;清嘉庆时期悬于大雄阁的“慈祥恺悌”匾额;清道光十八年悬于戏楼的“忠义楼”匾额;清咸丰四年悬于大雄阁的“玉哉堃元”匾额;清咸丰八年悬于三代殿的“圣宗庙”匾额;清咸丰八年悬于帝君殿的“威震华夏”匾额;清咸丰八年悬于后院西厢房戏台中的“舞霓台”匾额;清光绪三十一年“惠济慈生”匾额。
东关帝庙内的楹联也不在少数,可惜目前只知道其中的一副。此联题写于清乾隆丁酉年仲秋月(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觉树恒春舒妙相于刹尘之内,慈光朗照现金身于法界之中。
五、
1934年,吉林城修筑永久江堤,经当时的佛教会决定,将东关帝庙迁至致和门外(今回族小学)。由于山西会馆随迁,可见这座关帝庙还是与世俗事有着百般勾连。可惜新庙并未使用多久,即在日本投降后开始转作他用,从东关帝庙搬来的物件也渐渐散失。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编修《吉林市市区文物志》时,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所铸庙钟已移至北山玉皇阁门前(现存北山关帝庙内),而志书中记载立于回族小学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则“狮沉人海”,连同那座与城同寿的古老寺庙一起,匿迹于俗世尘烟了。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辛野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