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充满了未知与变数,能拥有一种看透世事的智慧,以豁达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让自己多一份通透与自在,实在难得!
就有那么几本书,会宛如灯塔般指引着年轻的心灵,照亮前行的道路。它们不仅蕴含着深邃的智慧,更能让读者在翻阅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达到内心的通透与豁达。
今天《思维品书》为全体读者朋友们推荐这样一份人生通透“指南”,值得大家细细品读,期待我们一起在阅读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斯通纳》
作者:【美】约翰·威廉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至为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1965年,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耗费许多心血写出一本小说,结果发行后只卖了2000册。
此后,这本小说如失踪一般,消失在大众视野。50年后,它突然出现在世人面前,被无数人追捧,《纽约时报》评它为“世间最完美的小说”。
这本小说就是《斯通纳》,讲述了主人公斯通纳平平无奇的一生。
斯通纳像大多数人一样,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按部就班过完了自己的一辈子。
然而,在他平凡人生的表象下,命运的暗流时刻涌动着。
生活不公,职场斗争,婚姻不幸……各种苦难轮番袭击,令他难以招架。
他努力过,坚持过,可挣扎过后依旧普通,甚至每况愈下。
但他丝毫不减对生活的热爱和抗争,在逆境中谱写一曲凡人的英雄赞歌,悄悄激励着无数人前行。
他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前方的路崎岖难行,可也别停下来;活着有时候的确没意思,但活下去就懂了。
斯通纳出身于密苏里郊外的一处农场,自打记事起,就跟着父母在劳碌奔忙。喂猪、养鸡、挤牛奶,每天复制粘贴般的生活,让他一眼望到了生命尽头。就在他以为人生无望的时候,命运悄悄抛给他一条橄榄枝。密苏里大学新设了农学院,父亲决定送他去读书。那年,19岁的他离开家乡,成为一名农学院的学生。
然而,城市的天空虽然很大,却容不下这个本分老实的农村人。房东刁难他,同学远离他,他再怎么讨好,也融不进都市生活。形单影只的斯通纳只好专注读书,可农学课枯燥无味,他用尽了全力,还是成绩平平。原以为上了大学,一切都会好起来。如今看来,他不过是挪了个位置,继续迷茫而已。直到一次文学选修课,老师斯隆脱口而出的诗句,瞬间将他的灵魂击中,让他看到一个宏大磅礴的立体世界。
从此,斯通纳沉浸其中,一发不可收拾。大二那年,斯通纳干脆瞒着父母,放弃农学,改修文学。然而这个决定,让他陷入更大的被动。两年后,父母兴高采烈赶来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当斯通纳告诉父母自己已经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接下来准备留校深造时,父母愣住了。
他们觉得斯通纳不务正业,眼神中飘忽着失落的情绪。但他们没有反对儿子的决定,而是默默回到那片贫瘠的土地,几年后,他们在失望中相继死去;
那个时候,世界大战如火如荼,热血青年纷纷入伍,好友也向斯通纳发出参军邀请。可斯通纳同样以热爱文学为由拒绝了,好友不理解,认为他贪生怕死,言语中充满了嘲讽:你也在弱者之列——你是个梦想家,一个更疯狂的疯子,我们中西部的堂吉诃德……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
斯通纳兜兜转转找到人生航向,满心欢喜渴望得到理解与支持。可亲友一个个离他而去,他不得不承受无休止的自责,以及无人喝彩的孤苦。书中写道:“无论从哪里转身,世界就像一座监狱。”生活就是这样,即使摆脱了眼前的苟且,也难逃命运布下的细密罗网。读书时盼望着早点工作,单身时想用结婚来救赎,工作不顺又想跳槽……
书封上有这样一句话,是斯通纳用尽一生之力给出的总结:“即使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也要拥有美好的人生观。”生活不容易,有时候即便你用尽全力,结果也未必尽如你意。
不如试着放过平庸的自己,与平凡握手言和。
过好眼前每个朴素简单的日子,即便不能达到理想的样子,平凡地活着,又未尝不是一种圆满。
《4321》
作者:【美】保罗·奥斯特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1947年3月3日,在新泽西州纽瓦克的一间产科病房,露丝和斯坦利的孩子阿奇·艾萨克弗格森出生了。从那时起,弗格森的生活展开了四条彼此独立的平行路径。四个男孩是同一个男孩,由同样的DNA造就,却沿着四种轨迹经历了四重的人生。
四个弗格森在不同的城镇长大,有着不一样的知识激情、感情生活和社交圈,他们如影子般彼此映照,相互阐释,也走向不同的人生境遇。在美国社会激荡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弗格森们在各自的青春之路上奔袭,经历着伤痛、失去和蜕变……
阿奇·艾萨克·弗格森的祖父从明斯克来到美国,并育有三个儿子。第三子,阿奇的父亲斯坦利·弗格森经营着一家电器商城。1947年3月3日,在新泽西州纽瓦克的一间产科病房,斯坦利和露丝的孩子,也就是书中主人公阿奇•艾萨克•弗格森出生了。从那时起,阿奇·弗格森即进入平行的四重人生:
A. 与弗格森爸爸斯坦利一起做事的二伯监守自盗,丑事暴露,兄弟分家,大伯不务正业,中了一笔大奖,驾驶新车时死于高速公路。弗格森的大姨米尔德里德去了加利福尼亚,与亨利结婚。弗格森无忧无虑地成长,懵懵懂懂进入青春期,并与艾米谈恋爱,与艾米一起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做了记者的工作。
B. 弗格森死于13岁。弗格森爸爸斯坦利的商店意外被烧,爸爸重新做了别的经营,妈妈学习摄影,并从店主继承了她工作的摄影店。摄影店生意很好,两人一心扑在工作上,很明显地忽略了弗格森。成长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导致弗格森在校园里成了所有男生的公敌,他只好报名了夏令营,因为在那里他可以忘却校园烦恼。但在夏令营里发生了意外。
C. 弗格森死在22岁。弗格森爸爸斯坦利的电器商店被烧,而纵火者是自己的大伯,少年弗格森深受打击。妈妈与吉尔结婚,继父虽然对他很好,但他极度缺乏爱和安全感,他因为对同性感情的困惑离开了他,他为了亲近别人而去偷书变卖攒钱,被抓到后,他放弃学业去了巴黎,在继父的老朋友家里从事写作,并写出了第一本书,就在他去伦敦谈判出版时,在街上被车撞上,22岁的双性恋青年作家车祸罹难。
D. 弗格森爸爸的生意越做越大,特别有钱,但随之而来的是忽略妻子和儿子,和儿子关系也不好,和妻子离婚后,弗格森的妈妈与丹,也就是吉尔的哥哥结婚,丹的女儿艾米也成了弗格森的继姐(而不是恋人一起上大学)。弗格森和母亲,继父丹,继姐艾米生活在一起,爸爸斯坦利依旧忙于生意,父子关系越来越远竟至陌生,在他再次和父亲建立联系两年后,斯坦利猝死。弗格森学习写作,成为了作家。
一部全景式的社会写实作品,一卷奇特的史诗级成长小说,关于传统、家庭、爱情和现代生活包罗万象的故事,关于自我的禀赋与人生的可能性。“保罗·奥斯特是当代文学一个独特的声音”,《4321》是一部精彩绝伦、感人至深的杰作。
思维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