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装满年货的返城大军又成了路上的一道风景。这是中国的春节,这也是“流动的中国”。
进入腊月,流动的大军便整装待发。从城市到乡村,从北方到南方,从飞机到火车……每个人似乎都成了流动的中国里的缩影。
流动的中国是大历史,也是小人生。它是从绿皮车到高铁的时代跨越,也是“春运母亲”背起的厚厚行囊;它是年复一年的回家路,也是叙说了一辈又一辈的人生故事。
学社会学的人都知道,研究人的流动是核心课题。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流动的中国,只是一种空间意义的转移。社会学更加关注的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转移。说得通俗一些,就是人或者家庭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向上流动或者向下流动——这是人生角色与境遇的变化。和“流动”相对应的概念叫“固化”——家庭世代都被固定在一定的圈层里。水不流动会腐臭。可以想象,固化虽然让社会相对稳定,同样也让社会丧失活力。
我的祖辈是渔民,生活在鲁东南的一个渔村,几乎没进过城。他乡与故乡,于他们而言,并没有强烈的感觉。他们年复一年地驾船在大海里劳作,就像那艘船,他们勇敢坚韧,渴望大海也搏命大海,自己的人生却没有激起太多浪花。潮涨潮落,云卷云舒,大海如常,生命如常,几辈人都守望着那片海,屹立在面朝大海的那座码头,那个山丘。
到了我这一辈,人生突然多了很多机会。工厂招工、参军入伍、高考扩招、经商就业、远嫁他乡……时代在变,机遇多了,兄弟姐妹不再“靠海吃海”,纷纷走进城里安家立业,我们因此也有了多样的人生。每到春节,我们也都成了流动中国里的一朵朵浪花。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剧,时空在压缩,流动在加速,不确定性成了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它给人带来焦虑的同时,其实也带来了更多可能,给更多后辈晚生创造了社会学意义上向上流动的机会。
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流动的中国彰显活力,流动的人生予人希望。
春节里,与长辈、晚辈聊一聊一年的故事,畅想又一年的打算。随着假期结束,每一个“我”都将再次收拾行囊,去追逐更加向上的人生——大学生希望成功“上岸”、外卖小哥希望多跑一单、城市打工人希望涨点工资……每一个小小的“我”想到一起、干在一起,就会汇聚成与“流动的中国”一起奔涌的“我们”。
此时此刻,“流动的中国”再次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上演。离开故乡,奔向远方,两点一线是游子生命里的刻尺——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梦想。
让生活更有盼头,与祖国共同成长。这是流动的中国,也是逐梦的人生。
(大众新闻记者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