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或许有这样一种误解:经济学研究宏观生产力周期、研究世界格局、大国兴衰、行业更迭......唯独和普通人没啥关系。但其实并非如此。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在其经典巨著《经济学》开篇就谈及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在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中,你永远都无法回避无情的经济学真理。……诚然,学习经济学并不一定能让你变成一个天才;但不学经济学,命运就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
而经济学的精髓,对于我们普通人实现人生目标,也可谓是高度关键,甚至可以说:不学经济学,很难成为一个纯粹的理性人不读经济学,就失去了自我提升的最快途径之一。
今天《思维品书》为全体读者朋友们推荐这样一份人生通透“指南”,每本都非常好读,值得大家细细品味,期待我们一起在阅读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随机漫步的傻瓜》
作者:【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塔勒布生活的特点是不确定性,随机现象比比皆是,大起大落常常发生在须臾之间。当随机性的黑天鹅出现时,你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在一次失误中回到原点。但我们天生倾向于忽视低概率事件的可能性,无论这些事件会引发多大的灾难。
《随机漫步的傻瓜》以深刻独到的视角,告诉你这个随机世界的规律和运行方式。随机性虽然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学着接受它。就像在投资市场上,如果一个小概率事件可以带来巨额回报,为什么不在这个事件上持续下注呢?换一种思维方式,做“随机漫步的傻瓜”,我们对人生的了解无疑将大为增进。
这本书的核心命题其实就是这样一句话。如果失败的代价过于沉重,难以承受,那么这件事成功的概率有多高,根本无关紧要。有句话说,一个人赚不到认知外的钱,就算赚到了,迟早也会赔回去。
为什么?所谓认知外赚到的钱,也就是靠运气赚的钱。而人的运气一定是高高低低的这样一条曲折的线。但赚钱这件事却不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可承受下限,也就是说,如果某一刻你人生的曲线低于这个下限,这条曲线就会停止成长。
而如果一个人一直靠的都是运气,那么或早或晚都会进入这个下限,背上巨额负债,一生都将走在还债的路上。和运气不同,一个人的认知曲线却是这样的,因为只要你还在思考和学习,认知就不会下降,所以说一个人赚钱的数量,其实是运气加认知的结果,也就是这样的。如果失败的代价过于沉重,难以承受,那么这件事成功的概率有多高根本无关紧要。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给自己留有一些空间,来确保自己能够避免难以承受的失败,这比不断提升成功率要更加重要。
人类天然就是恐惧不确定性的,所以一直在研究概率学、统计学,试图把不确定的东西变得确定。最终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变成了一个随机漫步的傻瓜,而无数的傻瓜中间会产生一些幸运的傻瓜。书里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如果让一群猴子去选股票,只要猴子的数量足够多,其中就一定能够出现几只选哪只股票,哪只股票去找的股神猴子。
随后媒体们却会大肆报道这几只天赋异禀的神猴,然后对他们进行种种分析,试图找出什么值得学习的经验。这就是所谓的存活者偏差。我们永远只愿意看见一大群人中唯一获胜的那一个,觉得他们身上一定有一些决胜秘诀。
我们必须学会把眼光放在更长的历史中去学习,只有把格局放在更长的过去和未来中,才能看到确定性。短线是试运气的,短期里永远充满着随机,所以那些信誓旦旦的预期短期结果的人大多都是骗子。
而常见的是能够从历史里去找到规律的智慧,顺着历史方向走,同时找到保证自己能够坚强活下来的底线。
如果对从事机械的人来说,刚毕业的时候没赚到什么钱,但把时间放长,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上,你的价值会越升越高,会被更多的人认同,这件事便是确定的。
所以拉开时间的长度和历史去学习,我们就能够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经济发展理论》
作者:【美】约瑟夫·熊彼特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经济发展理论》问世于1911年,自从熊彼特明确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来,创新就成为经济学、管理学中被频繁引用的词汇。特别是在近几年,创新理论在全球大行其道,熊彼特也正在被重新发现,企业界几乎到了“言创新必称熊彼特”的程度。
而今天,当我们阅读《经济发展理论》时,会发现熊彼特所具有的惊人的时代洞察力:从经济增长到结构性改革、从经济转型到宏观调控、从企业创新到企业家精神,新常态下,他为世界性经济衰退开出了治标治本的“药方”。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在总体架构上来看是比较严密的。为了构建其理论框架,熊彼特考察、澄明和定义了自己经常使用的一些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包括:发明与创新、企业与企业家、新的生产要素组合、萧条与危机,等等。这些理论概念构成了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石,也只有理解了这些概念,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经济周期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创新在此承担的是“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实施者的角色。熊彼特在阐述“创新”的概念时,实则还采用了其他同义反复的词条,例如,“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经济发展”等。但是,他却严格区分了“创新”和“发明”,原因在于创新可能与发明没有关系,且发明不一定引致创新,发明可能毫无经济效果。
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发明是个非经济学概念,某一新的发明在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可以被称之为创新。在他看来,“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或“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五种情况。
比较具有现实基础的假设之上,可以预见的是:新的机器、新的工厂、新的管理方式或是新的组织形式都会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管理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使得旧问题迎刃而解等,这便是熊彼特所言的新的生产要素组合。
在利润的激励动机之下,便会引起追随和效仿,而这一系列经济活动都会导致生产成本曲线的移动,并在经济体内引起竞相跟随的趋势,经济繁荣便出现了。
该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概括了发展的主要经济现象,在描述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作了开创性的深刻论述,将历史叙述和理论论证融为一体,透彻地阐述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思维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