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孩子要求没那么高,如果预期随着孩子的实际表现而微调,孩子这个寒假总体上还算不错。

之前的假期,孩子只要碰着手机,那叫一个停不下来。一玩就是一天,一字不写,不管我吵也好,发飙也罢,孩子压根不理会和不听我的。

说多了还会跟我怼:要你管!我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自己做主,我想怎样就怎样。

为了不让翻车继续重演,这个寒假我完全改变了策略,不再管孩子不让我干预的事情,也不再执念于管不了的事情而暗自苦恼和生气。



在孩子有意愿学习时,我提醒和推动一下,在孩子想玩游戏时,我也不言语。

倒不是我不想管,也不是推诿自己作为监督者的责任,更不是为了亲子关系而丧失管孩子的底线,而是不想再硬碰硬,弄得两败俱伤了。

之前为了让孩子早起学习,什么方法都用了,在孩子耳边一次又一次叫起床,用冷水让他清醒,大声的呵斥,最终的结果我被气得半死,孩子眼都不睁一下。

现在索性就随他睡到八九点,不再奢望孩子如他所说要按学校的作息来学习。这样的话随便听一听,不要太较真。

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落地,也不是所有一时念起都能成形。

对懒孩子不要有太高的期待,对吃不了苦的孩子,不要一开始就设定再高的目标。

你想一个十几年都不曾吃苦的孩子,你想让他一瞬间能自律自控,以不亚于任何的努力奋发图强,简直是痴人说梦。

一是已经养成懒散的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二是吃不了苦的孩子,不可能瞬间就能吃尽所有的苦。

放下父母强烈改变孩子的愿望,放低对孩子“超人毅力”的期待,这是对孩子的慈悲,也是对父母自身慈悲。

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对孩子做不到的事,及时释怀,及时放下,不再清算,也不再埋怨。

对孩子做得比之前进步的地方,不吝啬夸赞,表示自己还算满意,优于昨天的自己还算不错了。

反向呈现和反向策略,看起来的确有点阿Q,明明孩子做得也没那么好,学习时长甚至还低于其他人。



但攀比除了让家长自己心理落差更大,更生气和沮丧外,并不能起到改变孩子的作用,也没办法让你家的懒娃勤奋,更没办法让沉迷游戏的孩子停下来。

我家孩子也玩游戏,也会一玩几个小时,但这个寒假有个非常大的改变,那就是:

手机是可控的,游戏并没有玩得沉迷。

用孩子的话说,他希望的状态是:

玩游戏的时候,我一句话都不要说,让他玩得尽兴。

我也的确做到了这些,我实在看不下去时,就离他远一点,然后问他还要玩多久,等到了约定时间再提前放下手机。

这也算是因需而助,不是我觉得孩子应该放下手机,而是他觉得应该放下手机,这时就能很配合的停下来。

我这样的做法,也有一个很大的惊喜,之前手机都不交的孩子,现在睡前和写作业时,手机会自动拿到我的房间或者装我的口袋里。

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孩子的作息尽可能规律,而且在学习的时候,不受外界的干扰,学习效率和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证。

虽然孩子的学习时长和进度不及预期,但在沉迷手机这块是所有假期中做得最好的一次,而我用的最多的一个反馈就是反向呈现和反向策略,具体就是:

孩子在写题很少时,我换一种正念思维:总比一点要好得多;

孩子在说到做不到时,我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自我疏导和释怀上。我只管提醒和协助,但并不负责孩子的结果与人生;

孩子在玩手机超过几个小时,我也并不生气和着急,而是温和沟通:还要多久能停下来,然后按孩子说的时间再次提醒,孩子就能放下手机;

孩子说到做不到的频率下降了。之前孩子答应100件事,会有99件做不到,现在答应的基本都能做到或略微延迟做到,放水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如果不跟孩子死较真,不给他投射那么多别人家孩子的自律和自控,自家孩子还算不错。

毕竟别人家孩子跟咱也没有关系,那是少数人才有的自律,那就立足于自家普通孩子,能推动一点是一点,能蜗速前行一点是一点。

聚少成多,能止损就是变相反弹。离开学还有一周多的时间,继续努力,争取为假期画一个完整而不完美的句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