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不断演变,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数字社会和智能社会,经济结构不断改变,农业对GDP的贡献比重不断下降。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粮食地位的彻底改变和衰落,恰恰相反,粮食依然是人类的头号问题。

美国历史学家斯科特·雷诺兹·尼尔森从粮食出发,追溯人类驯化谷物的历史,也勾勒出粮食贸易背后的帝国兴衰史。



小麦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种植?这种作物如何改写了全人类的历史?

19世纪以来小麦改革如何让美国逆天改命?今天爆发的俄乌冲突居然也是因为粮食问题?

凭什么说“粮食即权力”?粮食到底是怎么重塑世界霸权的呢?

一、小麦的历史:从一颗种子说起

1.起源

小麦,是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贸易额最多的粮食作物之一。早在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就已经出现了关于小麦的祈祷仪式,《诗经》里也多次出现百姓食用小麦的记述。在我们中国东部边界的许多地区,利用小麦、菌类、酵母制作发酵食物的秘方,事实上已经传承了数千年。

公元前800至前700年产生的西方经典《荷马史诗》中,就有教会人们如何储存小麦的歌谣。古代的一些学者认为,人们通过讲故事向孩子传授生存的技能,若遭遇饥荒,需要逃难或亲子分离,孩子便可利用这些技能求生。我们可以想象,那时的人们在收获时节,会留出三分之一的种子并将其保存在地窖中。而地窖中的麦粒可储存数月而不变质,这些麦粒不会发芽长出小麦,也不会被病菌和酵母寄生,密封良好,且没有沾染酵母,就可经得起运输,来年春天或秋天就可以种到地里。



0.“黑色之路”

年复一年,小麦的种植与贮藏之术解决了这广袤亚欧大陆上生民的生计问题,使得文明有了延续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横跨在亚欧大陆上的小麦贸易之路,也逐渐热闹起来。

这条路线是今天乌克兰人所谓的“黑色之路”,它横穿过乌克兰黑土平原,直抵黑海的各个港口。运输粮食的“黑色之路”从牛群与商人开辟的古道,逐渐升级成大路,后来又扩展成食品交易的“血管”。因为“黑色之路”的存在与发展,欧亚大陆上的各个帝国可以借着对道路征收赋税,反过来促进本国GDP的增长。

运输粮食的路线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粮食本身就是一个帝国发展的首要基石。纵观古代历史,并不是只有我们中国重视农业,事实上,中世纪的欧洲国家、北非国家和阿拉伯帝国都对面包进行了立法管控。无论是国王、王后、贵族还是苏丹都视粮食为权力基础,出台控制面包尺寸的规定,小心翼翼地管控粮食,并限制粮食种植的区域。直到1835年,在英国,面包师仍是国家公职人员,每生产一个面包,国家都会支付一份工资。



时至今日,粮食问题依然是全球范围内的首要问题。只要这个世界还是由我们这样的碳基生物、就是以碳元素为有机物质基础的生物‌主导,这个亘古不变的规则就还会继续下去:“人们种植粮食,收割粮食,制作食物,从而养活自己。”也正是因为粮食的这种力量,改写了自古以来了的世界格局。

二、粮食的力量:改写19世纪以来的世界格局

1.19世纪初

18世纪60年代,叶卡捷琳娜二世率领禁卫军发动政变后即位,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第八位皇帝。在她的统治下,帝国与粮食的关系再次发生了变化。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促进粮食的密集型生产,建立了一种私有财产制度,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农奴制”——她把土地上的私有财产,包括个人拥有农田的权利,赋予了农奴主,农奴主不仅可以将土地卖给别的农奴主,还可以将农奴卖给他人或给国家充军。

除此之外,俄罗斯帝国战争计划也围绕着粮食展开。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极为清晰地认识到:只有拥有乌克兰的土地,才能拥有稳定的小麦和面包,成就俄罗斯帝国。就这样,从小麦出口贸易里得到利润使俄罗斯帝国能够负担得起对外战争。稍作停顿、巩固成果之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进行扩张。在他统治期间,俄罗斯的疆域疯狂扩张。

2.19世纪中叶

最终彻底摧毁掉正在疯狂扩张的俄罗斯帝国的,是崛起的美国。

南北战争改变了美国的命运,也摧毁了欧洲的粮食体系。内战以后,美国公司迅速发展,铁路与公路迅速蔓延开来,并且由此带动了中西部腹地的经济发展,作物产量与运输效率疯狂翻倍。与此同时,海运费用急剧降低,最多竟然只有陆路运费的1/30,于是更为廉价的美国小麦潮水般涌入欧洲。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因为美国的廉价小麦源源不断供应过来,欧洲城市的粮食价格下跌约40%,这是有史以来粮价下跌持续最长的时期。美国小麦不仅仅推动了自己国家的发展,为美国自身积攒到一大笔财富,还顺道与工业的发展一起推动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崛起、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3.20世纪以来

20世纪以来,小麦的影响力依然有增无减。关于1914年至1918年世界大战的叙述,往往以德国的侵略行为作为开端,但这场战争其实是由每年春夏漂洋过海养活欧洲工人阶级的廉价粮食引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面包引发的一场世界大战。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争夺欧洲对中东地区控制权的战争,俄罗斯帝国首先发现了威胁,并动员各国挑起了冲突。

三、粮食即权力

1.帕尔乌斯(Parvus):一个改写20世纪命运的思想家

帕尔乌斯1867年生于俄国,1924年去世。他先后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参与俄国1905年革命,担任地下的圣彼得堡苏维埃主席,也是奥斯曼帝国和普鲁士帝国外交顾问,土耳其建国功臣。



他在1895年首先创造性地提出【农业危机】概念,诠释历史上的帝国成与败都可以归结于粮食贸易的兴衰。“粮食即权力”,这是帕尔乌斯振聋发聩的论断。布尔什维克成功的主要功臣不是机枪。“和平、土地和面包”是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而很大程度上,获得成功与面包和对俄国境内新粮食运输通道的控制有关。充满多面性的帕尔乌斯不仅影响了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俄罗斯帝国瓦解,而且成为改变20世纪俄国历史演变轨迹和欧洲版图的历史人物。

2.现代世界的秩序

帕尔乌斯的理论深深影响了列宁、罗莎·卢森堡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的现代学者。这个理论将帝国作为依赖于粮食路径上的机构来研究。也就是说,获得廉价粮食被视为任何强大的国家或帝国的基础。

这也是今天我们依然要关注三农问题,关注粮食的原因。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即使到了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大模型主导经济和社会运行的时代,粮食依然是权力,依然是尚未结束的历史主旋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