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初一,走在大街上,发现大多商户门上居然连“福”字都没有贴。商店都在开门营业,网上的带货直播间,播主除夕夜仍在直播,所谓了“阖家团圆、全民放假”,可见一斑。
如今的春节,大家都在感触没有年味了。有人归咎于禁止燃放鞭炮了,有人归咎于经济发达后思想多元化了,有人归咎于社会已经脱离熟人社会进入市民社会了......人人都在怀念过去的春节气氛,可没几个人能说清楚如何才能回去。
儿时的春节,是一个忙碌而充满期待的节日。一进腊月,人们的言谈和意识就开始频现“过年”的词汇,大人们旨在互相提醒,彼此照顾对方的过年需求,孩子们也在憧憬着放假,当然是在考试之后。
一过农历的小年,家家户户就进入了全力准备过年模式,一年里疏于来往、亏欠人情的亲朋好友,会择机提着年货走动一下,各家也按天制定计划,忙碌的筹备起过年所需的各种事务。
有一首儿歌《忙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儿时的腊月二十三的小年一过,各家真是如此忙碌的。
其中的一天,是家里的大扫除。全家大人孩子齐上阵,要把家中的所有房间、犄角旮旯都打扫一遍,所有家具物品都要清扫清洗一遍。名义上辞旧迎新扫走晦气,实则是趁机把日常打扫不到的地方打扫一下。一天时间,堪堪够用。
其中的一天,是蒸过节走亲戚用的大馒头,我们这里叫“大饽饽”。这是体现各家手艺的技能,不仅要用到最好的面粉,而且需要馒头硕大蓬松、四面开花。如此高的要求,工作量也是巨大的,需要提前一晚发面,第二天再揉面、制作、大锅发酵蒸制。
一大盆的面粉,反复的揉搓,父母往往是轮流上阵,累的腰酸背痛,还要时时注意每个技术步骤。光是蒸制,为了增加锅内的容量和压强,要把一口大锅倒扣在装满馒头的锅上,将锅内的水烧开以后,在灶内大火烧45分钟。烟语君此时,一般司职烧火的工作,先是把大木头劈成中段,再在灶前劈成小段,一烧就是两个小时,因为要蒸两锅。
其中的一天,是蒸煮各种肉类,诸如猪头猪皮猪下货、鸡鸭鹅鱼等。这类肉食,除了购买宰杀前期准备之外,最费力活儿是清洗,用开水烫洗拔毛,必要时还要用沥青烧除猪毛。最后就是放在水里烧煮,一连几个小时的烧火,不仅要烧至肉烂,而且要到一大锅的水烧到汤浓入味,可以成为冻制品,将来成为一道菜品。
其中的一天,是包、蒸包子,那种发面的大包子。一般是粉丝、白菜、豆腐、肉混合馅的,也是春节期间的主食。前一天晚上发面,第二天再揉面、准备包子馅,中午时分包好就可以上锅蒸制了。此外,还要蒸制豆包、普通馒头之类的,也是忙碌的一天。
其中的一天,是蒸年糕。北方不是用大米,而是用玉米面、豆面和面粉。此前蒸的白馒头是走亲戚、招待客人的,年糕才是正月里的主食。制作年糕,也跟蒸馒头几乎相同的工作量和技法,需要整整忙上一天。
其中的一天,是炸制熏制各种食品,诸如豆腐干、刀鱼段、鲅鱼块、菜丸子等等。制作好以后,是不能吃的,而是等着正月里来了客人,留着拿出来加热一下招待客人。
以上的这些工作,就是需要整整六天时间的连轴转,一天也不能耽搁和休息,经常是家里的火炕烧的滚烫冒烟,母亲累的叫苦连连。孩子们也不能闲着,需要在冬天里将家里的所有玻璃都擦一遍,不能出现花脸的那种。
这些工作之外,父亲还要出去置办过年所需要的烟酒、糖果零食、爆竹灯笼、迎来送往等等,家里人还要抽空去澡堂洗个澡。一直忙到大年三十的下午,家里的院里要彻底的打扫一遍,挂上灯笼亮起里面的灯泡、大门口贴上对联,屋里屋外贴上福字窗花,才算收拾妥当。
大年三十的傍晚时分,村里已经陆续的响起了鞭炮声,母亲经常说的是,每年都一时不停的忙,还是没有人家快。晚上吃完年夜饭,孩子们或是到外边放鞭炮,或是去同伴家玩耍,母亲还在忙着给全家人准备新衣服,父亲放完鞭炮之后也去别人家玩去了。
除夕夜里,忙碌了一天,一家人真正聚在一起看春晚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孩子们都在玩耍,大人们各自忙各自的,因为守岁的习俗,大人们也不会催着孩子睡觉,直到春晚结束,才会关灯睡觉。
一过夜里十二点,村里又会响起猛烈的鞭炮声,因为在除夕夜,很多人是一夜不睡的。每次到这时候,母亲就会说,快睡吧,明天要早起,别到时候还没起床,人家就来拜年了。于是,全家就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在明天可以穿着新衣服跟着哥哥姐姐挨家挨户的拜年期待中睡去。
如今,大家都在说年味淡了,很大程度的原因是,人们不再对过年充满期待了,“忙年”中的那份仪式感也没有存在必要了:以往只有过年才可以吃到的美食,平日里随时可以吃到;过年时可以熟络聊天的亲戚,如今聊起来就会发现距离越来越远;除旧迎新对于未来一年充满的希望和憧憬,在网络时代知道的越来越多之后,也明白了不过只是大家的一厢情愿而已......
越来越多农村人到城里落户后,现在已经不再回村里过年了,当年支持忙年的父母,已经老去,有心无力,故乡春节的温馨和热闹,只是存在于回忆里。烟语君近期问孩子,过年是做什么的?她说,放假!
也许,以后只有我们这代人,还会记住曾经的过年是如此的热闹而忙碌,下一代对于过年的认识,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长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