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子”刘震云,一针见血:当你六十多岁时,还要照顾八九十岁的父母,就会看到三个家庭真相!
刘震云于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农民日报》工作。
刘震云的创作风格独特,他的作品常常以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的深刻问题,被誉为中国最好的编剧之一。
有文学批评家认为,刘震云是当代中国文坛的大作家,是“一位鲁迅式的作家,一位鲁迅式的痛苦者和精神探索者”。
他用独到的眼光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描写小人物的艰辛生活,揭露了底层大众的真实人性。
他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写道:“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态:你若觉得快乐,幸福无处不在;你为自己悲鸣,世界必将灰暗。”
通过刘震云的犀利智慧,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当你六十多岁时,还要照顾八九十岁的父母,就会看到三个家庭真相!
01、自己身患疾病,还要孝顺照顾年迈的父母,让生活雪上加霜。
如今已经六十岁的青花,一个人与八十九岁的老母亲独自生活在老家。
她的老伴在多年以前就因病去世了,自己唯一的儿子也在离家千里的大城市发展,娶了当地的姑娘,老丈人在身边一起生活,也帮忙照看孩子。
因此,青花才得以在退休以后回到老家照顾年迈的父母。
她虽然有两个哥哥,但是哥哥和嫂子们都到城市里去帮儿女看孩子了,根本顾不上照顾母亲,要是轮流把老母亲带在身边也不现实。
然而没几年之后,青花自己也查出了疾病,而老母亲的身体却还很硬朗,自己拄着拐棍还能到大门口去拿柴火到厨房烧火。
可是,母亲毕竟年龄大了,身边还是需要有个人日常陪伴。偶尔有个头疼不舒服,还是需要有人在身边端茶倒水送药。
自己本身有疾病在身,时不时需要到医院治疗,身边还有一个老母亲需要照顾,很多时候也是浑身乏力,疲惫不堪。
她也希望自己的两位哥嫂可以尽到照顾孝顺母亲的责任和义务,然而现实情况却总是办不到。
每当女儿埋怨她总是一个人承担的时候,她都会无奈的说:“没有办法,你总不能不管呀。”
曾仕强曾说:“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反着的。比如经历磨难的时候我觉得痛苦万分,怨天尤人。但后来我就知道,自己也会在磨炼中成长。凡事发生皆有利,要么助我,要么渡我。”
人生活着,一定要学会养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才能享受生活,做自己应做喜欢做的事。
02、帮助儿女看孩子,还要惦记兼顾家中的父母,在两难中煎熬。
力建和老伴从退休以后,就被儿子接到了城市中去帮忙照看孩子。
因为儿子和儿媳妇的家和工作的城市不在同一个城市,过着双城生活,所以,需要老两口日夜照顾着孩子,看守着家。
儿子和儿媳妇之所以选择这样,也是现实的限制,在大都市买不到房子,在买得起房子的城市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只能如此权宜。
但是力建还有一个年迈的老母亲留守在老家,力建只能每过三个月都要回一次老家,看看老母亲有何需要的,都要给置办好。
还多亏自己的母亲身体尚硬朗,自己还能做饭,还能在家中自由活动,可是力建只要给母亲打电话没人接通,他的心就七上八下的,恨不得立即飞回家去。
因为,母亲年龄大了听力就不太好了,经常听不见手机的铃声。
可是,对于力建来说,他更担忧的是母亲在家里出点什么意外。
他一边不得不帮助儿子照看孩子,一边还要惦记着老母亲,其实也非常操劳劳累。
所以,在儿子的极力坚持下,力建就把年迈的老母亲也一并接了过来,一起生活,他才算放下了担忧的心。
力建是幸运的,儿子孝顺,也有能力让老人都在身边,可是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够幸运的人,无法将年迈的父母接到身边,而不得不日日担忧。
作家桐华曾说:“所有的经历,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对待,都会变成我们生命中的最美时光。”
人生没有十全十美,总是事事两难全,生活没有容易的,但是还是要努力的好好的活着,很多时候只能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03、长寿又富贵,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多数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永芳的父亲如今已经九十岁了,几乎完全依靠医术维持生命。
无论是吃饭还是呼吸,几乎都需要依靠工具,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
永芳的家境非常好,父亲当年可是出了名的企业家,不缺钱,可谓家财万贯。
父亲一生传奇,营造了一个商业帝国,惠及了所有的子女儿孙,他一直希望自己活到百岁,多多的享受这美好的人间生活。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父亲在六十岁以后就各种疾病不断,活到了九十岁,光大的手术就做了三次,小毛病也不断。
最后一次手术,让父亲直接失去了自理能力,需要依靠机器活着,一点尊严和质量都没有了。
虽然,父亲的财富依然很多,但是,他活的一点也没有幸福快乐可言,简直就是在煎熬。
亦舒曾说:“生活给我蜜糖,我就安享蜜糖;生活给我苦难,我就披甲上阵。”
人活着,无论穷富,只有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往事不可追,未来不可料,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才是真的赚到,不负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