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为时代精神和人们心灵的折射,担纲了观照与发掘生活诗意的神圣职责。只有那些善于从新时代经济社会生活中发现诗象和提炼诗意的诗人,才真正称得上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优秀诗人。诗人齐冬平从俗常中发掘神奇,在表象中提炼诗意,其新近出版的诗集《蓝色的钢铁》(中译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辑录了138篇诗作,这些作品均聚焦我国钢铁工业的壮彻场景和高光成就,浓墨重彩地摹绘新时代钢铁工人的靓丽风采和高洁品行,读者从中感受到工业题材诗歌的艺术功效和美学价值。
“期待的心/ 春天里凝望/相约/ 走过不锈钢大道/新叶和花朵在春风里醒来/闪烁在七色光环里/黑黢的炉体傲立向上/这是高炉的挺拔性格/千年末点燃的一腔炉火/火红的17年岁月/青春之歌/ 甜蜜的爱情/和不锈钢大道相伴/与晨光 落日 晚霞赛跑”(《火红的年代》),诗人围绕“春天”“高炉”和“青春之歌”,对我国钢铁建设风头正劲的发展史进行了倾情书写,建构起一个诗性化的钢铁世界,展现了钢铁工业独有的诗学价值和美学意义。
《蓝色的钢铁》,齐冬平 著,中译出版社出版
钢铁文学在国外文艺理论界曾一度被看重和推崇,1909年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书中,倡导诗歌应当全面反映和及时展现钢铁工业的速度之美和力量之美,1920年代前苏联文学界也主张以文艺形式赞颂钢铁工业的坚毅和阳刚。在以速度和激情为表征的工业化时代,面对高度专业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工业生产,诗人应以自身创作做出积极回应和及时呈现。
齐冬平熟谙钢铁行业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基本特点,了解钢铁工业的未来趋势,因而自觉地用笔触展现我国钢铁工业的辉煌成就,以诗句歌吟钢铁工人的靓丽形象,在叙述中见真挚,于抒情中显诚朴。这种艺术风格一方面体现了诗人对钢铁事业的挚爱和虔敬,另一方面表明诗人正将冶金工作经验诗意化和审美化,正是由于诗人对冶金战线长期的深入体察,才有了深邃而独特的审美感受。组诗《钢铁的模样》对钢铁工人的讴歌与礼赞最具艺术魅力和审美效力,也为诗人构筑自身“钢铁诗学”大厦铺就了一块厚重基石。
法国作家雨果说:“一个心无旁骛思考的人,绝不是在虚度光阴浪费生命,尽管有些劳动是不见踪影的,但也有一种劳动是显而易见的。”在《蓝色的钢铁》中,虽然我国钢铁工业的全貌还未来得及系统展现,现代工业文明的伟力尚未得以充分彰显,但诗人已为读者呈现出“新工业抒情”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为当代诗歌的工业化书写开辟了一条新路。以齐冬平钢铁题材诗歌为标识和尺度,当代诗歌的“新型工业化”已经扬帆起航,“新工业诗歌”正走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诗人应像古代传说中的铸剑师“以身祭剑”那样,将个人情感和生命记忆倾注到现实生活的“熔炉”中,并将那些可塑性极强的混合熔化物浇铸进时代审美谱系中。从这个意义讲,我更为欣赏《蓝色的钢铁》一书的《沸腾》《中冶旗帜》《在大洋的那一边》《钢铁的生命》等具象化诗作,正是在一代代既平凡普通又可敬可爱的底层钢铁工人身上,正是在时光奔涌而过的历史沉积带上,诗人找到了如火创作激情和真切艺术感受,从而将钢铁工业纳入新时代诗歌创作的审美体系,助推了我国当代诗学格局的改变和拓展,促动了理论学术界对现代工业文明做出检省和重新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