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益阳报道

洞庭浩淼,资水汤汤。益阳,曾经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现在是国家级卫生、旅游、森林和绿色生态城市。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春节前,益阳市进行了人工增雨为天空“洗澡”,益阳人对环境美好的执念可见一斑。

春节期间,不论是明清古巷里络绎不绝的人流,还是清溪文学村中冒雨前往的游客,他们都在益阳领略到了青山绿水之间对文化传承和幸福生活的诠释。

古巷里找寻非遗之美

“在这里有种回到小时候的感觉,吃糖画,体验剪纸、面塑,都是小时候吃过、玩过的。”大年初一,益阳市民曹先生一家就集体奔赴明清古巷,曹先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估计春节假期所有益阳人都会来这里打卡。

1月18日开街的益阳明清古巷历史上曾属于老益阳三堡,现存建筑以清代至民国时期为主,有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41处。古巷兴起于明代,是益阳古城的发源地之一。现保留有三条江南最美小巷、四大历史建筑、四大清代码头、七处传统民居、十七处民国商业旧址等。巷内“拱券撑墙”建筑风格为全国独有,被誉为“江南最美小巷”。

浓浓的非遗年味成为明清古巷在春节期间最大的亮点。走进非遗一条街,本报记者看到,非遗传承人们在街边现场制作洞庭木雕、益阳套色剪纸等,展示非遗魅力,市民和游客同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零距离体验传统技艺。

益阳套色剪纸将剪纸与国画、版画、年画、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相融合,以多层套色的形式进行构图与表达,丰富发展了剪纸艺术的表现力,增加了剪纸的艺术感染力。一些游客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现场体验剪纸的乐趣。

“这是我剪的,剪纸这么好玩呀。”一位小游客兴奋地举着自己的“福”字剪纸向本报记者展示,能够受到青少年和年轻人的喜爱正是非遗传承的希望火种所在。


( 非遗展示 于娜/摄)

正在人们沉浸于套色剪纸艺术的巧夺天工之时,不远处传来的喜庆的锣鼓声,把人们的目光纷纷吸引了过去,只见一支彩龙巡游队伍喜气洋洋地舞动而来。舞龙的队员们全部来自本地居民,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脚步轻快而有节奏。手中的龙杆不停挥舞,龙身蜿蜒盘旋,整个队伍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与幸福,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彩龙、花鼓民俗文化巡游将非遗一条街的新年氛围推向高潮,其中,最开心的是小朋友们,他们笑着、跳着一直跟在巡游队伍的后面,直到被家长们捉回。

除了民俗表演,在遍布明清古巷的舞台上,本地名家名角为游客们带来益阳弹词、花鼓戏、京剧等精彩演出,引得台下观众连连喝彩。其中,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益阳弹词是湖南民间说唱艺术中别具一格的曲艺形式,承载着大量楚文化和洞庭农耕文化的信息。近年来,通过申遗、展演等一系列活动,益阳弹词逐渐被更多普通群众熟悉和认同。


(擂茶制作 于娜/摄)

本报记者采访时遇到从江苏自驾前来的赵女士一家,正在体验传统美食擂茶制作的她,一边擂一边说,她们全家这趟春节旅程就是为了寻找年味,这里的民俗和家乡既有相同也有不同,非遗集市、展演、互动的传承形式特别好,不仅能够看到,还能摸到,甚至还能一起参与制作,非常值得体验一番。

文学村谱写新“山乡巨变”

大鼓开场,独唱、诗朗诵、大合唱轮番上场,男女老少全员参与,其乐融融,一场家庭“文学春晚”在农家小院上演,让益阳清溪文学村再次引来热议和关注,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文学爱好者们前往。

青山环绕的清溪村是“人民作家”周立波的出生地及其《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小说的创作背景地。因60多年前周立波在此写下著名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而闻名,又因60多年后的今天在新农村建设中再次发生巨变而赢得了“山乡巨变第一村”的美誉。

走入清溪村,本报记者看到一方砖木混合结构的江南普通农舍静静地矗立在田地边,这就是周立波曾经生活和创作的地方。周立波故居内,一本本书籍、一件件生活用品,向人们诉说着周立波的生平故事。


(周立波故居 于娜/摄)

在周立波的卧室内,一张木质书桌上整齐摆放着油灯、水壶、笔和纸等用品,记者脑中不禁浮现出一个场景:白天,周立波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们一起撸起袖子干农活,累了就和村民们一边休息一边交流农耕经验;夜晚,周立波在卧室里挑灯创作,在日间农耕的体验与交流,让他思绪万千,化作笔尖在白纸上发出“沙沙”作响的音符。

清溪广场上,一座喜庆的丰收群雕展示着这片土地的丰收故事,在这座因周立波和文学而闻名的乡村,一间间清溪书屋不仅成为村民们的精神家园,更吸引着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到来。

“来这里能亲身感受到老一辈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而不是停留在文字层面。”来自长沙的文学爱好者丁先生告诉本报记者,自去年5月首次踏足清溪村后,他便被这里的文学氛围深深吸引,一年内已多次前来。

“我原本以为只是去一个景点参观,来了后才发现,这里让我找到了少年时的文学梦,深深触动了我,这是我这个春节假期的最大收获。”第一次来清溪村的游客武先生既感慨又激动地说。

贾平凹书屋、艾青书屋、曹文轩书屋、迟子建书屋等21个清溪书屋是文学村的又一大特色,村民们以前闲置的房子,现在成了满是书香的作家书屋,而村民也成功转型书屋主理人,他们不仅熟知作家们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还能娓娓道来每家书屋作家的故事与作品。虽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他们用智慧与热情,诠释着文学的魅力。


(山乡巨变第一村 于娜/摄)

有的村民则成为电瓶车司机、保洁员等文旅配套服务的提供者,他们还开设擂茶馆、农家乐等,获得了更多的就业和增收途径。村庄变美了,变富了,也变强了,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回归,“80后”“90后”们挑起了乡村振兴的重任。

曾经的青山绿水承载了生存的沉重,如今的青山绿水是幸福的资源。记者漫步在周立波的故乡,看到处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如他在《山乡巨变》中曾描绘过的清溪乡的未来,这里最终变成一座迷人的花园。

见习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