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厄瓜多尔通代梅2月2日电 行走拉美手记|安第斯山下“年味”浓
新华社记者廖思维
1月底的厄瓜多尔正值雨季。驱车从厄瓜多尔第三大城市昆卡向南行驶,在安第斯山脉的雾霭中穿行约4个小时后,记者抵达位于该国南部萨莫拉-钦奇佩省通代梅镇的米拉多铜矿。
在欣赏了一路翠色之后,记者一进铜矿营区就撞上四处装点的“中国红”。道路两旁,红灯笼与中国结随风摇摆;树干枝条上,红黄彩灯有节奏地不停闪烁;建筑正门两侧挂着醒目的对联,窗上贴着风格各异的大红“福”字。
米拉多铜矿由中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和中国铁建共同出资建设,2019年7月建成投产。铜矿副总裁朱钧告诉记者,每逢春节,总有不少中方员工因坚守岗位无法回家团聚,因此铜矿组织了共享年夜饭、烟火表演、春节晚会等特色活动,让大家即使远隔重洋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情与年味。
今年的年夜饭是火锅。响亮的鞭炮声后,营区食堂被欢声笑语笼罩。热气翻滚的汤底咕嘟作响,大家举杯畅谈,互致问候。“年夜饭重在气氛,举杯共情、开怀畅谈。”在米拉多铜矿选矿厂工作的宋崇耀对记者说。
春节晚会是米拉多铜矿的传统盛事。每逢大年夜,来自不同部门的中厄员工便亮出“绝活”,或独立表演,或组团登场,共同为新春添彩。
在米拉多铜矿体育场内举行的晚会正式开始前,大屏幕播放了中国驻厄瓜多尔大使陈国友对米拉多铜矿全体员工的春节贺词。陈国友说,米拉多铜矿有力促进了驻在国经济发展、就业提升、民生改善,为中厄两国务实合作行稳致远、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作出了应有贡献。
晚会上,来自后勤保障部的外方员工表演了一段源于玻利维亚安第斯山区的战舞,舞姿灵动,鼓点激昂。接下来上演的“乔塔邦巴舞”则是厄瓜多尔北部乔塔山谷地区非裔社区的传统舞蹈。在吉他与鼓乐器伴奏下,头顶水罐的舞者脚步灵活移动,身体随节奏摇摆。“表演者中有厄方残障人士,他们在筹备过程中付出巨大努力,只为在春晚舞台上以最佳状态展现本国文化魅力。”朱钧说。
“最近几年,厄方人员参与新春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筹备到演出,都拿出十足干劲。这与跨文化交流和无差别管理模式密不可分,从互学语言到互鉴习俗,因历史和文化差异产生的隔阂逐渐变成相互包容和理解的友好情谊。”米拉多铜矿人力资源部部长詹伍飞告诉记者。
夜色低垂,米拉多铜矿体育场内灯光闪烁、人声鼎沸,文化熔炉的“火焰”照亮夜空。
来自选矿厂的5名中方员工将铜矿生活写成一首诗并上台朗诵。诗中写道:“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同事,更是两国友谊的使者,文化的差异化为友谊的长河,终汇聚成同一片海。”宋崇耀说,这些年身边很多厄瓜多尔同事受益于米拉多铜矿,家里盖起了楼房、购置了汽车,这令他深刻感受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也坚定了自己驻守岗位的信念。
川剧变脸将晚会气氛推向高潮。辗转挪移间,两位中方表演者已从台上走到台下,与观众握手的瞬间,红色脸谱变为蓝色脸谱,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欢呼声。“以往只听说过四川有火锅和大熊猫,没想到川剧也令人惊叹。”一名厄方员工说。
“将相思寄明月,心缱绻意难决。将此情置长夜,似繁星明灭。”一曲《寄明月》为晚会画上圆满句号。观众们依依不舍地起身走出会场,夜风轻拂,湿润的路面散发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
“贴春联、挂‘福’字、表演传统节目……中国同事让中国文化跨越重洋在另一片土地生根,这令我们厄瓜多尔人深受触动。”尾矿库管理部经理塞萨尔·巴斯克斯说,相信新的一年两国合作将翻开新篇章。
米拉多铜矿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南美洲的标志性项目,也是厄瓜多尔规模最大的露天铜矿。今年7月,矿山二期扩建项目将建成投产,届时年采选矿石规模将由当前的2000万吨增至4620万吨。朱钧说,米拉多铜矿增产在促进两国经贸合作的同时,也将惠及铜矿周边地区乃至厄全国经济发展。
新年钟声敲响时,一朵朵绚丽的烟花次第绽放,将漆黑的夜空点缀得五彩斑斓,浓浓的年味弥漫开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