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在角色转换间传承

©作者 孙庆瑛



曾几何时,刚进腊月,“过年没意思”“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纯粹劳民伤财”之类的抱怨就不绝于耳,如同凛冽寒风,一点点吹散了人们心底对过年的那份热望,让大家愈发不再盼着过年。

想想也是,年前,为了备齐年货,天天穿梭在各大商场、网店,开启“买买买”的疯狂模式,眼睛盯着五花八门的商品,脑子算计着各种优惠折扣,就盼着把家里布置得满满当当;过年那几天呢,又马不停蹄地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上,一场接一场的吃喝聚会,从这家的饭桌挪到那家的酒局;年后,瞅瞅镜子里陡然发福的身材,再翻翻干瘪瘪的钱包,感受着浑身散不尽的疲惫,只能无奈地摇摇头,嘟囔一句:“这年过得,真没啥意思!”

我自己也曾被这种消极情绪笼罩许久。直到有一天,无意间刷到一个抖音视频,宛如一道穿透阴霾的阳光,瞬间驱散了我心头的灰暗,彻底改变了我对过年的看法。



视频里,一位中年男人满脸无奈地大吐苦水:过年这几天,饺子就像不要钱似的往嘴里塞,吃得肚子都快撑破了;剩饭剩菜更是轮番“轰炸”,吃到最后,看见饭菜就犯恶心;难得陪老婆孩子去看场电影吧,结果困意汹涌来袭,眼皮直打架,电影还没结束就呼呼大睡,连结尾精彩的彩蛋都错过了,这年过的,简直毫无乐趣可言。然而,话锋一转,他目光中透着几分释然,缓缓说道:“其实,不是我们真的失去了快乐,而是随着时间流逝,我们长大了,角色变了。现在是换了另外一批人在欢欢喜喜过年,享受快乐,而我们,不知不觉中成了那个为别人制造快乐的人。”

看完这个视频,我就像被点化一般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心中所有因过年而生的忙碌、疲惫、烦恼与牢骚,刹那间一扫而空。对啊,年味依旧在,欢乐依旧在,只是我们从享受欢乐的人变成制造年味和欢乐的人了。想想看,年前大包小包地往家拎年货,看着家里被塞得满满当当,每一样物品都承载着对新年的憧憬,那是一种充实的快乐;在厨房烟火缭绕中烧胳膊烫手,满心欢喜地煎炸蒸煮,只为给家人端上一桌美味佳肴,这何尝不是心满意足的快乐;过年时,走亲访友,热热闹闹寒暄问候,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乐见闻,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那种其乐融融的快乐定是妙不可言啊;每天海吃海喝,酒杯碰撞间,情谊在觥筹交错中升温,“酒逢知己千杯少““’家家扶得醉人归“自是快乐的忘乎所以;节后呢,即便满心不舍,脚步匆匆踏上离乡征程,可心底那份对故土亲人未尽的情意,化为了来年再度相聚的期盼,不也是一种带着淡淡乡愁的快乐吗?

是啊,从祖先父母辈们,到如今我们为人父母,一代又一代,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传承着过年的习俗,传递着过年的快乐,春节宛如一条坚韧的纽带,串联起往昔与来日,让分散各地的家人重聚,让儿时的欢乐延续,让游子的乡愁有处安放。它承载的不仅是美食、新衣与热闹,更是亲情的交融、文化的沉淀、希望的孕育。年味从未淡去,它只是换了模样,藏在我们为家人付出的点滴里,躲在阖家团圆的欢声笑语中,隐于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期许之下。回家过年,永远是华夏儿女心中最温暖、最明亮的灯塔,年复一年,照亮我们归乡、前行的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